深圳房價暴漲。18個月以來,深圳經歷了一次沒有前例的房價狂飆,僅今年頭6個月,房價就上漲了50%。一位開發商私下坦承:“現在樓盤的利潤率已經高到讓我們不好意思的程度了”。而知名地產商人王石亦則感嘆:房地產的品牌已經沒什么作用了。(7月12日《南方周末》)
針對公眾對房產暴利的質疑,任志強曾激憤地表示:“沒有巨大的利潤支持,無法建設品牌,因此房產品牌就應該是有暴利的。”任志強說有暴利才能出品牌,而他的同行卻說暴利之下品牌已沒什么意義,不知任志強作何感想。
眾所周知,品牌只有在競爭中才能產生。品牌反映的是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認知和認同,也就是說,品牌需要爭取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青睞。商家為什么要爭取消費者,因為消費者有很多選擇,商家必須以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特色以及商家的信譽、形象來吸引消費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一種聯系。而這些,只有在競爭的條件下才會存在,競爭越是充分,品牌的意義就越明顯和重要。“海爾”名牌是怎樣產生的?正因為家電行業競爭的加劇,才使家電生產廠家產生品牌意識,重視品牌建設,從而成就了“海爾”。
可競爭似乎又是暴利的天敵,競爭越充分,獲得暴利的機會就越少。當然,在充分競爭的條件下,獲得豐厚利潤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那就是某個商家一時擁有了別人所不能具備的競爭優勢,如先進的技術、獨特的產品。但是,這種優勢存在只能是暫時的,只要存在充分競爭,競爭對手就會想方設法趕上。所以總的來說,充分競爭的條件下,存在暴利可能性很小,絕對不會出現全行業坐收暴利的情況。
而當下的房地產行業,用“坐收暴利”來概括一點都不為過。只要是商品房,不管誰蓋的,一律暴利,而且暴利得讓開發商自己都不好意思。開發商沒有任何銷售壓力,不用花心思對付競爭對手;他們甚至可以連最起碼的資質都不具備,資金不夠,他們的注冊出資費可以減半,項目保證金可以只交三分之一,土地使用費、基礎設施配套費、項目抵押金可以少交或遲交,可以“套”住銀行獲得源源不斷的貸款——這些,都是地產商自己曝出的內幕。
在這種情況下,房產商自然用不著花心思去提高產品質量、搞好售后服務,也用不著關心自己的信譽和形象。現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各地的房產商都在想各種辦法加大套房面積,以擴大獲利空間;媒體常報道業主拿到手的商品房“短斤少兩”,或是面積不夠,或是配套設施和當初承諾相差很大;經常看到房產商驕橫跋扈,或暴力拆遷,或口吐狂言,完全不在乎別人怎么看自己……
在時下的中國,你能說出知名的房地產品牌嗎?也許,公眾能說出的只有各地不斷高漲的房價,只有幾個活躍的地產商人,至于地產品牌,那就算了吧。為什么?王石亦道出了實情,因為現在中國的房地產業不需要品牌。然而,如果一個行業,只有利潤沒有風險,只有利益沒有壓力,這個狀況還正常嗎?(謝昱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