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拿到手,總感覺面積好像小了點。最近,合肥李女士花300元請一家“驗房公司”幫她檢測,結果發現新房實際面積果然“縮水”2個多平方米。她于是向開發商成功索賠了近8000元。在合肥,像李女士這樣請“驗房師”為自己新房“把關”的市民逐漸增多。但記者調查發現,民間驗房業悄然興起的同時,市場規范管理和引導卻明顯缺失,購房者通過民間驗房達到維權目的之路依然艱難。
[事例]驗出“縮水”房助業主索賠
2006年10月份,李女士在合肥市城東某小區買了一套面積為141平方米的復式房(期房)。不久前,在拿到新房后,李女士卻總感覺“新房面積比購房合同上的似乎要小”。于是,在朋友的介紹下,她聯系了一家開設了驗房業務的房地產咨詢公司,花了三百元從該公司請了一位“驗房師”給房子進行了全面“體檢”。經過檢測,“驗房師”認為李女士的新房實際面積比合同面積“縮水”了2個多平方米。按照每平方米3600元的購房單價,李女士根據該公司開出的“驗房報告”,成功向開發商索賠了近8000元。
最多一個月驗了百套房子
張先生是合肥市天平房地產檢測咨詢公司的“驗房師”。他告訴記者,目前合肥市場上,驗房業務內容多達80多項,一般來說分為五大塊:土建、門窗、強弱電、上下水和蓄水試驗。就他們公司來說,驗房業務內容及標準,都是根據《新版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匯編》等國家規范制定的。因此,他們出具的《驗房報告》一般都會得到開發商的認可。雖然他所在的公司成立才幾個月,但最多的一個月曾驗收了一百多套房子。
[調查]花幾百元“買”個安心
即便如此,對于多數合肥市民來說,民間驗房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新生事物。近日,記者在合肥做了一項關于“我與驗房”的隨機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合肥市民未聽說過驗房。
不過,設有驗房業務的合肥華遠房產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負責人說,雖然市民通過驗房維護自己權益的意識目前還比較弱,但隨著合肥房地產業的迅猛發展和市民維權意識的提高,合肥驗房業的發展空間還是很大的。
這位負責人的話在高新區一外企工作的王小姐口中得到印證,王小姐就認為:“普通市民在買房過程中,開發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太嚴重了,開發商提供的信息有時真的不能讓人放心。買房動輒就是幾十萬,花幾百塊錢驗個房,讓自己買個安心,既省事又省心,我認為挺值的。”
[困境]“驗房業務”夾縫中生存
據了解,我國民間驗房業的起步最早源自2005年,當時還屬于“地下狀態”,市場運作模式主要靠熟人介紹。隨著市場需求的逐步加大,2006年前后,驗房業才開始在一些大城市進行市場化運作。
根據記者的初步調查,目前合肥尚未出現正式以“驗房公司”注冊的專業公司,驗房業務基本都是在一些房地產咨詢或者工程監理公司中以專業業務形式出現。記者從合肥市工商局了解到,由于國家沒有給驗房公司發放專門的資質證書,工商部門也無法按照專門的類別給驗房機構頒發營業執照。
業主“驗房”的維權尷尬
記者調查中發現,目前市場上的民間“驗房師”多為建筑師、工程師、監理工程師等建筑技術人員,并且大多身兼數職,由于他們出具的驗房報告并不具備法律效力,因此在驗房過程中,開發商對驗房師提出的問題無法解釋,又不愿意協商解決問題的情況時有發生,購房者通過民間驗房達到維權目的之路依然艱難。
針對驗房公司所出具的房屋檢測報告,安徽華洋邦乘律師事務所許子慶律師指出,合肥現在的民間驗房業務是沒有任何認證、沒有任何主管部門直接管理的。應該說,開設驗房業務的有關房地產公司所出具的房屋檢測報告是沒有法律效力的。業主在與開發商的交涉中,只能將這些公司出具的驗房報告作為參考。
市場需求催生規范管理
近期,由中國驗房師管理協會最新出臺的《注冊驗房師作業標準和道德規范》已在江蘇、山東等部分城市試點實施。中國驗房師管理協會有關負責人曾透露,隨著新的行業標準的出臺和推廣,驗房師活動將逐漸規范化。一旦業主與開發商的糾紛進入訴訟程序,驗房報告將作為專家意見出現,從而有望具備一定的法律效力。
記者就此事咨詢了合肥市房產局、工商局和建委等部門,據介紹,目前合肥驗房市場還沒有相關的管理規范出臺,但從長遠來看,驗房市場需求一定會逐步增加,驗房市場還有待規范管理和正確引導。 (楊磊 陳妍 檀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