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9日電 據人民網-華東新聞報道,9月5日,《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印發。一般認為,此輪土地調控既是一場對土地既有問題的縱深“革命”,也是一次針對房地產行業的“源頭治理”。
盡管這次調控針對的是工業用地價格,不過,許多人包括業界人士,都會集體無意識地遙望房地產市場。作為中國樓市“地標級”城市的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它們在工業用地控制、房地產市場變化等方面出現的顯性或隱性的動態,值得關注……
北京:開發商沉默的背后
一條消息被誤讀,背后顯現的對地價的擔憂心態,未必是杞人憂天
與上次調控政策公布之時一群業界大腕爭先恐后地發表解讀、異議的場面不同,這一次,北京房地產的業界大腕們普遍靜悄悄。
地產大腕任志強9月18日在博客中表示,“5月17日‘國六條’發布之前,確實有領導專門到我(公)司辦公室約見一群地產公司的‘大佬’們,誠心告誡我們要努力維護房地產開發商的行業形象,注意自己的言行。于是就有了上海‘10+10’會議的閉門和所謂文件細則出臺之后的‘禁聲令’之說。其實要害不在于是否有人讓說與不讓說,而在于人們是否想說什么,想說給誰聽?”
該文值得玩味,尤其是后兩句“想說什么,想說給誰聽?”
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司司長甘藏春9月上旬針對“工業用地價格”的有關表態,被有關媒體在標題中竟解讀成了“土地價格將出現50%的上漲”。誤讀消息公布后,引發北京市場進一步恐慌。9月11日,甘藏春司長在接受采訪時緊急辟謠,市場情緒這才回復平穩。
有人士表示,盡管標題有誤,但在最早的誤讀稿件文章中,也指的是“工業用地價格”,但現在市場各界人心浮動,都不約而同地在預估新政對“地價”的影響。由這個集體無意識的誤讀風波中,可見市場各方在地價問題上的心態。
誤讀背后的對地價的擔憂心態,未必是無的放矢、杞人憂天。地價的決定因素有二:供應量與供應價。這兩個因素都面臨一些變數。
9月19日,國土資源部規劃司負責人表示,目前國土資源部已與有關部門協商,從2007年開始,將在原有建設占用農用地和耕地計劃指標上,加上建設占用未利用地這項指標。兩項合起來組成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
業界解讀,該政策影響頗大,實際蘊涵著土地供應量的問題。目前,土地部門計劃管理的范疇主要是建設占用農用地,戈壁、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地并不在計劃管理之列。一些地方就想辦法,找“出口”,在未利用地上開辟新路。比如圍海開發灘涂,上山圈占荒山荒坡,都是未利用地。沿海有些地方,竟然以20甚至30平方公里的規模在圍海,實際上是建設工業園區。現在,這些未利用地如一起納入監管范疇的話,一些工業項目的用地量必然就要重新回到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現在用地計劃指標一直收得比較緊,工業用地多了,自然會影響到其他用地的份額。
近期,國土資源部耕地保護司司長潘明才表示,我國新增建設用土地有償使用費繳納標準將提高一倍。標準的提高,可以加大城市規模擴張的經濟約束。針對一些地方新增建設用地不依法報批,國土資源部明確規定,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繳納范圍,以當地實際新增建設用地面積為準。
有開發商表示,從一系列已經出臺的土地政策的效果來看,地價還是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該開發商以其在北京順義區的項目舉例說,2001年的時候,順義區包含拆遷和土地出讓金的熟地價格約為20萬元畝,現在相同地段大概漲到了150萬元畝。此外,加上人員工資、建筑原材料、項目配套費用的增加以及財務、管理等費用,房屋成本在每平方米3000元到4000元左右。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相信不會有開發商賠本出售,一些漲價因素都會轉嫁到房價中。
通過具有人氣指標意義的房展來看,房價依然火爆。9月中旬,北京秋季房展開幕。據組委會統計,開幕首日有3.5萬人次到場,成交288套,面積達3.2萬平方米,套均面積110平方米,成交金額2.51億元,成交均價為7900元平方米。而今年春展首日則有5.3萬人次入場,當天成交527套,面積達6.1萬平方米。
對于“秋展”的表現,有市場人士認為,主要是現在市場供應不足,很多項目無房可售,不少項目一開盤就銷售一空,價格并沒有出現任何走軟的跡象,很多具有可比性的項目比去年甚至年初又有了一定的漲幅。(肖賓)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