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地方政府缺乏動力、配套資金匱乏、采信制度缺位、準入和退出機制不完善等等,決定了“應保盡保”廉租房覆蓋標準,很難在短期內得到實現
★ 本刊記者/謝良兵 郇麗
“拿到鑰匙那天,天氣也和今天一樣特別冷,可我身上感覺特暖和。”回憶起三年前入住廣渠門北里36號院的情形,82歲的徐大爺仍很激動。看起來身體很健康的徐大爺,是在小區遛彎時碰見記者,并主動和記者攀談起來的。
與許多“城市貧民”相比,徐大爺是幸運的。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北京市建委、市財政局、市民政局等部門已舉行的四次“廣渠門北里36號院廉租房搖號配租活動”中,僅有359戶傷殘優撫、勞模家庭幸運搖中并入住該小區。
富裕京城的惟一
3月5日,即今年全國政協會議的第1號提案——《關于政府參與投資建設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議》出來的第三天,本刊記者來到了目前北京惟一的廉租房小區進行實地探訪。
春節之后的第一場大雪,令本屬暖冬的京城享受了一次瑞雪的“洗禮”。本刊記者來到廣渠門北里36號院探訪的時候,正刮著凜冽的寒風,但小區里依然有不少老人在遛彎。“這里住的基本上都是老人,人老了也沒什么事情可干,就下來走走。”曾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徐大爺在寒風中與記者交談。
“你要是早上8、9點的時候過來就好了。”60多歲的毛大爺告訴記者,一般在這個時間段,是小區老人最集中的時候,大爺大媽們聚在小區南門處曬太陽、聊天。
毛大爺和老伴、兒子、兒媳、孫女一家五口人擠住在一套套內面積僅69平方米的三居室里。他們一家屬于第一批入住廉租房小區的。“雖然是三居室,面積還是小了點。”毛大爺說。不過相對于之前一家人在前門那20多平米的蝸居,“已經很滿足了”。
而徐大爺住的地方就寬松多了。“我和保姆住在一套60平方米的二居室里。”徐大爺說。在這個廉租房小區里,50平方米的一居室有132套,60平方米的二居室有162套,69平方米的三居室有108套,55平方米的無障礙居室有26套。
這些住房困難的優撫家庭或市級以上老勞模,每月按每平方米2.4元上交租金(包括物業費)。北京市廉租住房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里其實主要是用來解決為國家做出過貢獻或存在歷史遺留問題的那些家庭的住房困難的。”
事實上,如果沒有人告訴你,你或許不會知道在這個“廣渠門北里36號院”里,有著北京市目前惟一的廉租房小區。這絕對是個黃金地段。這個位于崇文區廣渠門立交橋西北角的“京城仁合”小區,由一棟“凹”字型的大樓和兩棟“L”字型的大樓組成。
三棟大樓的建筑空間布局,吸取了北京四合院的圍合理念,外立面則以老北京特色的暗紅及淺灰色相間,來詮釋現代京城的古樸情韻。小區南面的“凹”字型大樓就是廉租房區;而北面兩棟“L”字型大樓圍合的四合院是商品房區。
為了使兩個獨立的區域不失為一個整體,中間僅以綠化帶隔離。漫步廉租房區域,中央花園里,幾處亭臺樓閣點綴其間,極富古典意味。整個設計和布局與普通的商品房小區并無二致。很難想象,這竟是個專為“城市貧民”打造的廉租房小區。
不同的地方或許在于,考慮到住戶的特殊性,廉租房區里多了許多無障礙設施,如專為殘疾人設置的輪椅專用道。廉租房區里還設計有老年活動室、醫療保健室等設施。當然,這里沒有商品房小區固有的車庫或車位,只在南面設置了一個自行車車棚。
另一個不同的地方是,在建設伊始,這里就已被深深地烙上了“德政工程”的印記。“來這里采訪的記者可多了,也常有領導或參觀團來。”徐大爺說。而一旁正在當“治安巡邏志愿者”的毛大爺插話告訴記者,元宵節那天他才剛接受了一家媒體的采訪。
這些讓這個本該普通的小區變得特殊起來。每一個來此參觀訪問的人,似乎要尋找的總是: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留下的可以追尋的痕跡。
2002年1月,北京市開始籌備廉租房的建設。10月,經市政府批準,在廣渠門北里開工建設3.3萬平方米廉租房。11月1日,北京市和建設部的相關領導參加了當天的開工奠基儀式。工程建設也得到了中央的關注。2003年9月2日上午,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來此視察。
2003年9月2日,廉租房結構工程封頂;10月進行了裝修和設備安裝。2004年2月10日,作為“2002、2003年北京市委、市政府為民辦的60件實事”之一的廣渠門北里廉租房小區終于正式入住。
“應保盡保”的理想
有論者認為,廣渠門北里廉租房小區的真正內涵或許在于,它能滿足一部分“城市貧民”對“居者有其屋”的夢想,而又讓另一部分貧民看到未來的一絲希望。
但是,對于財力雄厚的北京市而言,這是目前惟一的廉租房小區,這個小區僅能容納400多戶家庭,更多的家庭只能接受貨幣補貼。而按照北京市規委的統計,根據家庭收入水平和住房情況,“十一五”期間,全北京應享受廉租住房政策的家庭將有7.7萬戶。
北京的廉租房政策迄今跟全國一樣,一直是附著在民政部門的“低保”體系中。在北京,廉租戶首先必須是低保戶,而且家庭人均住房面積不足7.5平方米。“只有吃上低保,才有權利吃廉租”。本刊記者在廣渠門附近的一些平房區采訪發現,這里仍有許多住房困難的家庭未能納入到廉租房的體系當中。
出租車司機劉師傅一家三口擠住在10平方米的平房里。盡管劉師傅老婆下崗,但他的收入已經超過了低保線,所以享受不到廉租房的待遇。“人多房少,所以廉租房的門檻也很高。其實住在這里的大部分人,住房條價都很差。”劉師傅說。
劉師傅就是人們常說的“夾心階層”,即那些既不夠吃低保、又無力買房的人群。北京市廉租房管理中心的調研發現:北京市這幾年每次城市拆遷中,拆不動的家庭占30%,其中只有5%符合低保條件,剩下的25%便成了“夾心層”。
北京市建設委員會主任隋振江1月底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市建委將在經濟適用房建設中推出政策性租賃用房。也就是說,將在經濟適用房中安排一定的比例,不通過銷售而是通過租賃的方式,給“夾心層”人群解決住房困難。
1月25日,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局長安家盛向媒體表示,將建設30萬平方米的廉租房。這無疑給許多“城市貧民”畫了一個大大的餅。安家盛透露,不會搞成獨立的廉租房小區,而是將配合經濟適用房和限價商品房的建設,同步進行配建。
按照政府初步的預計,占總面積三分之二的廉租房今年會蓋在配套設施完善的商品房小區中,另外三分之一則通過在市場上收購二手房解決。年底以前,30萬平方米廉租房大概可以解決6000戶廉租房家庭的住房問題。
北京市做出這樣的規劃,源自于建設部去年年底的“應保盡保”要求。今年2月14日,這個要求被再次強調。所謂“應保盡保”,是對符合廉租房入住標準的低收入群體的“全覆蓋”。一位建設部人士告訴記者,這樣地方政府在廉租房領域的考核標準將被量化。
據透露,地方政府日后向建設部提交的廉租房建設規劃中,將必須包括該城市“應保”總量、目前覆蓋總量、未來1年建設規劃等方面的內容,作為建設部在下一年度對其考核的依據。
這恐怕也讓各地建設部門的這個春節過得并不輕松,當廉租房制度被賦予了“應保盡保”的使命時,該項政策的任何微調,已經事關至少2200萬低保人口的安居大計。據悉,目前中國的廉租房入住標準,是依據所在城市最低工資和城鎮低保標準綜合設定。民政部的統計顯示,截至2006年,中國內地城鎮低保人口總量為2200萬。
但不少城市都存在廉租房制度不能全面覆蓋所有符合標準人群的問題,個別地級市甚至只能達到60%的水平。面對上百個城市對廉租房的邊緣化,建設部不得不為這些城市劃定了底線。據了解,除了145個城市劃定“2007年底”的時間底線之外,166個尚未上報和承諾從土地收益中提取比例用于廉租房建設的城市,必須在5月1日之前上報。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