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代表深圳CBD形象的大廈;
一座曾經規劃深交所入駐的大樓;
一個為多家世界500強企業青睞的商務巨擘……
在深圳無法辦理房產證的“黑名單”中,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赫然在列。
在一系列深圳房產證難產的案例中,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格外引人關注。
隨著記者不斷深入的調查采訪,15年的時間跨度,成為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順利領證的最大阻礙。
1994年招商、1996年開工、2004年落成、2006年銷售一空、2008年招租完成,伴隨這個項目成長軌跡的是深圳城市區域的不斷升級,是深圳中心區規劃定位的持續完善,其間涉及房產證辦理的各項審核、驗收標準也有變化,經手的相關人士更是頻頻變動,如此多的線條與軌跡交織在一起,反而讓這棟“CBD第一樓”的房產證漸行漸遠。以至于有人說,這是深圳頭號房產證“頑疾”。
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房產證的問題,在過去的幾年里,市政府曾多次召集原市國土房產局等相關部門,專題商討,但最終未能找到各方滿意的解決途徑,問題仍然存在。當初成立的“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問題小組”的負責領導也經歷了職務變動,更多的相關人士對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的“前世今生”三緘其口。
最近,新組建的市規劃國土委負責人高度重視該問題,并在9月30日的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業主上訪接待中,該委分管領導親自接訪,逐層分析辦證難癥結,業主們對其寄予厚望。
“問題的關鍵,糾結在補繳地價。”按照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負一層停車場功能轉變為地鐵商業物業問題”的處理,根據2006年12月份的市場地價評估為近3萬元/平方米,也就是說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因為將負一樓18000平方米的面積轉變為地鐵商業,需要補繳5億2千萬元的地價。
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方面稱,對這一補繳標準難以接受;但是市規劃國土委方面的回復是:辦理房產證是核準行為,條件不齊無法辦證。
誰來破解“深圳CBD第一樓”的辦證“死結”?
“一刀切”地價激增15倍
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的負一樓很是冷清。雖然這里未來將打造CBD地鐵商業,但是目前還很難看到繁華喧鬧的影子。
目前,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18000平方米的負一樓部分用做停車場,部分閑置。開發商告訴記者,規劃做地鐵商業,也是順應潮流之舉,無可厚非。但正是這一改變,讓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至今還是無證“黑戶”。
按照2006年12月份的市場地價評估,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負一樓地鐵商業單價近3萬元/平方米,也就是說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因為將負一層18000平方米的面積轉變功能為地鐵商業,需要補繳5億2千萬元的地價。在補繳巨額地價后,方能申請所有權初始登記,順利辦上房產證。那么,3萬元/平方米的評估價格是如何算出?
記者查閱了2005年12月19日的四屆十七次深圳市政府常務會議紀要,這份紀要對補繳地價的決議,被很多業內人士形容為“一刀切”。
紀要明確表示:“對協議出讓用地調整建筑面積議定,增加經營性建筑面積的,地價由評估機構確定。”在此紀要之前,類似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這樣增加經營性建筑面積的情況,僅僅需要按照當初土地協議出讓價格或者是招拍掛價格進行補繳;但是在此之后,就與市場評估地價直接掛鉤。
換而言之,在“一刀切”之前,按照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1994年協議出讓土地價1980元/平方米來計算,18000平方米的“地鐵商業”需要補繳的地價僅為3564萬元,而在“一刀切”之后,這一數額激增近15倍,變成了5.2億元。
2005~2006年,正是深圳房價猛竄的年頭。據有關數據統計,僅僅是在這兩年間,深圳中心區的房價幾乎漲了3倍,鑒于CBD價值放量,商用物業價格上升更甚。
因此在2005年年底“一刀切”后,原市國土房產局下屬的深圳市房地產估價中心,在2006年底,根據深圳中心區的土地價值和未來潛力,給出了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所增加的地鐵商業地塊3萬元/平方米的補繳地價標準。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