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看得見的手”不斷高高舉起,但房價依然繼續上漲。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新一輪房地產宏觀調控的效果尚未顯現。
二季度,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5.7%,其中深圳上漲14.4%,大連上漲11.9%,呼和浩特上漲11.3%,北京上漲8.7%。
就在統計數據公布后,徐滇慶教授一句“今年房價還要漲”的評論,則讓媒體稱之為驚人之語。其實徐滇慶的評論也好,真實的統計數據也罷,它們所揭示的短期房價走勢,既客觀說明了房價的周期特點,也暗示了宏觀調控手段的不足。
我在此前也寫過多篇評論,認為房價在短期內依然看漲,而在3年后有可能出現回落。
在我看來,新一輪調控的最大特色是改革了住房供給制度,也就是90平方米和70%比例的兩個限制,實際改變了住房市場的供給結構。無疑,這個改變對于住房制度是一個變革,而且對住房市場進行了區隔。其中規定的90平方米戶型住房,實際帶有半公共產品的特點,在一定的時間區間內,該政策能夠逐步滿足普通消費者的住房需求。不過,這個政策要發生效力還需要一點時間,至少在政策出臺后的1年左右時間里才能顯現效果。
在住房市場被行政手段區隔為保護性的市場和競爭性的市場后,市場中的房價信號,實際僅僅反映了競爭性市場的供求狀況。
而在這個市場中,自住性購房需求和投資性購房需求的比例已經發生較大變化,其價格信號更多反射出住房作為投資品的市場預期和供求趨勢。
事實上,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普遍上漲這個事實,就說明投資性的需求已經成為推動市場需求的主要動力。
此前,市場在談論北京和上海房價時,用的最有說服力的理由就是全世界只有一個上海,只有一個北京,而且這兩個城市對住房的需求都是剛性的。雖說這樣的理由有些牽強,但畢竟還有一定的欺騙性。不過,那些在上海人看來是鄉下的大中城市,其房價也普遍出現上漲局面,則說明用簡單的剛性需求作為論據來解釋房價,是無法自圓其說的。畢竟像呼和浩特這樣的城市,其地理位置和居民收入水平都無法與其房價上漲速度相匹配。
那么,如何解釋房價出現全國性上漲局面?
說到根子上就是金融問題。
正是金融調控不到位,使得樓市在短期內獲得了寬松的貨幣環境。而房價也從住房問題,發展到與宏觀經濟絞成一團,成為通貨膨脹的代名詞。
在房地產宏觀調控所使用的各種手段中,金融手段尚未完全到位。
可以認為,由于央行貨幣政策處于兩難境地,使得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市場中流動性泛濫。而利率政策的取巧,則促使居民不得不減少儲蓄,增加投機性貨幣需求。
流動性泛濫和信貸增長過快,讓開發商獲得了充足的資金供應,也就為其囤積土地和住房大開了方便之門。
而居民在通貨膨脹壓力下,為了保值增值,也主動將存款轉化為投資,并將資金投入房地產市場。特別是擁有80%財富的富人,更是將資金集中于房地產投資。
可以肯定地認為,充足的信貸供給和低利率政策,一方面導致房地產市場中的投資性需求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則為開發商繼續囤積住房提供了低成本的資金支持。
從這點看,房地產調控要想在短期內看到效果,必須從金融領域入手。采取的手段應該包括,進一步提高首付比例,提高存貸款利率,禁止開發商對貸款展期等。不過,讓中央政府再次出臺新的房地產調控政策顯然不夠現實。由于房價已經與宏觀經濟糾纏到一起,那么惟一可以指望的是,中央政府針對宏觀經濟所出臺的金融政策,最好能對房地產市場產生影響。在諸多政策選項里,加息實際可以起到一石兩鳥的作用。通過小步、連續地提高存貸款利率,央行可以向市場發出更為明確的緊縮信號。在宏觀經濟過熱、通貨膨脹步伐加快的情況下,只有加大實行緊縮政策的力度,才能為抑制房價上漲創造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
目前頭疼的問題是,央行強調要調整經濟結構,降低儲蓄率,以擴大內需,所以遲遲不加息。不可否認,擴大內需是一個長期國策。但需要指出的是,擴大內需與調整結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抑制通貨膨脹和房價,則是短期的政策需要。央行不可用治慢性病的藥,來對付感冒發燒。
所以,要想短期內抑制房價,只能用金融的藥方。而一個事實是,房價已經與宏觀經濟糾纏在一起了,誰來解開這個亂團?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