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館“綠色神話”展區,利用全新科技的特效電影形式,從動物和鳥類的視角,模擬展現了科技和環境的關系,傳達了綠色環境、綠色世界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綠色城市”展區,使用了即時傳輸技術,每天在特定的時間內,將世博會廣東館現場游客、網上世博會游客以及此時此刻在廣東本地或是世界各地活動現場的游客聯系在了一起,通過有趣的互動,展示廣東綠色城市的美好場景,增加觀眾參觀的趣味性和現場感。
全國省(市)長揭秘世博館
專訪廣東省副省長萬慶良
廣東省副省長、廣東省參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萬慶良,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為了能以廣東制造、廣東創造、廣東創新,向世博會游客展現一個最具魅力、最具活力、最具創造力的廣東新形象,廣東省正集全省之力,努力打造一流廣東館。
“廣東館一定會給大家一個驚喜! ”
“廣東館一定會給大家一個驚喜! ”這是萬慶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毗鄰四川、廣西、湖南和內蒙等省市展館,廣東館于2009年12月22日正式啟動施工布展。到今年的元月21日世博會倒計時100天,廣東館“剪紙騎樓”外形的“骨架”構造已漸成形,濃郁的“粵味”呼之欲出。
整個廣東館的主體構造工程已在2月8日竣工,后期的內部裝飾施工也將會在3月30日之前全部完成。萬慶良說:“這將是廣東建設成就的完美結晶,通過世博會我們不僅能充分地向世界展示廣東人民的智慧和理念,同時還會認真學習其他國內省區市,以及海內外參展國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創意。 ”
廣東館的設計方案被稱作是 “金色騎樓·綠色生活”,是從38套參選作品中脫穎而出的精品。萬慶良介紹說,“廣東館的建筑語言是以‘騎樓’為原型,在外形制作工藝上汲取了傳統潮汕剪紙工藝的特征,將騎樓的表面以簡繁結合的形式,描繪得精細而又雅致,體現了現代感和濃郁的‘廣東味’”。
高科技詮釋綠色廣東館
除了新穎獨特的建筑外觀,萬慶良還告訴記者,綠色環保也是廣東館在設計中考慮的重點環節之一,“緊扣綠色生活展示主題。在廣東館內,設置了包括‘綠色生活’、‘綠色城市’和‘綠色神話’三個展區!
在“綠色神話”展區,利用全新科技的特效電影形式,從動物和鳥類的視角,模擬展現了科技和環境的關系,傳達了綠色環境、綠色世界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綠色城市”展區,使用了即時傳輸技術,每天在特定的時間內,將世博會廣東館現場游客、網上世博會游客以及此時此刻在廣東本地或是世界各地活動現場的游客聯系在了一起,通過有趣的互動,展示廣東綠色城市的美好場景。
“廣東周”粵味十足
“廣東周”文藝展演活動以“嶺南明珠、特色文化、和諧廣東、國際都會”為主題。活動包括慶典廣場,寶鋼大、小舞臺兩個演出區的節目精品節目演出;世博園內的非遺項目傳承人的現場展示;踩街巡游三種類型。演出集藝術、歷史和民俗為一體,歌舞雜技等各種藝術門類相結合。屆時,粵劇、木偶劇、客家山歌、剪紙、泥塑、醒獅等最能體現廣東民風民俗的文化藝術元素都將在“廣東周”上精彩呈現。預計世博會上,廣東省各類演出、展示活動將超過70場次,演職員達700余人。
在展演節目、展示項目的安排上,力求突出嶺南民族特色和時代氣息,代表廣東最高藝術水平,同時兼顧全省各個地區,匯集21個地級以上市參與展演力量。其中,慶典廣場以省歌舞劇院為班底,演出節目以代表我省藝術創作最高水平的大型歌舞為主,隆重、喜慶、熱烈、絢麗;寶鋼大舞臺以南方歌舞團為班底,演出節目以綜藝節目為主,特色濃、技巧高、意境美,突出現代與時尚;兩臺演出均穿插省內其他地區的優秀節目,如芳華十八、廣州雜技團、深圳市的優秀節目等。寶鋼小舞臺演出節目從不同角度展現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粹,突出嶺南民族和廣東地域色彩。
功夫茶亮相世博粵菜館
在本次世博會期間,園區內由粵派、魯派、閩派、川派、浙派、蘇派、徽派和湘派等組成的中華八大菜系專區,將在中國館邊,為各國游客展示有著5000年歷史傳承的中華飲食文化。代表粵菜參展的潮府館布展設計方案已于日前初步確定。
為更好地詮釋中國最高端菜系之一粵菜,潮府館的設計重點在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原汁原味的庭閣府院,詩畫書茶的嶺南風格元素。 “廣東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民系文化即廣州、潮汕、客家在潮府館將齊齊亮相。 ”萬慶良說,“在建筑風格上,嶺南四大名園,清暉園、梁園、可園、余蔭園,及潮汕的湘子橋、文光塔,客家的圍屋等具有嶺南人文歷史的地景都將被‘搬’進潮府館。 ”游客在潮府館中享用粵菜美食的同時,還能一并領略到著名的嶺南人文。
本屆世博會上,起源于廣東潮州的“功夫茶”也將在潮府館內與大家見面。其亮相形式也非常特別,將由著名的“清明上河圖”為背景,搭配二胡大師宋飛演奏的“清明上河圖”音樂,以茶道演藝作為表現形式,全景呈現清明上河圖的十八個景點場景;屆時,各國賓客不僅可以品茗到最純正的功夫茶,更可望在茶香飄逸之余重溫中國五千年的清平盛世。
廣東的世博“之最”
“你知道最早提出在上海舉辦世博會的是誰嗎?”萬慶良笑著問記者!爸袊谝粋提出在上海舉辦世博會的,也是我們廣東香山人——鄭觀應。在他的代表作《盛世危言》中《賽會》一篇,就曾集中反映了他對世博會的理解,不僅認識到“賽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而且第一次提到了要在上海舉辦世博會的主張——‘欲籌賽會之區,必自上海始。上海為中西總匯,江海要沖,輪電往返,聲聞不隔!
“其實,廣東與世博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一個多世紀以前。第一個被載入中國世博史的名字就出自廣州!”上海商人徐榮村原籍廣東香山,1851年,他的“榮記湖絲”參加了在倫敦舉行的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并獨得金、銀大獎。
1867年,一位名叫王韜的廣東書生親歷巴黎世博會現場。他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親身參與世博會的人,是中國歷史上睜眼看世博會的第一人。1915年美國舊金山巴拿馬世博會上,廣東省再一次憑借“廣州織金彩瓷”,獲得了當年世博會金獎。
2005年,廣東一建筑公司,與中國貿促會合作擊敗了西班牙、日本、德國等多個國家專業機構的18個方案,擔當了當年愛知世博會最大的國際館之一,占地達1620平方米的中國館的設計工作。
2008年3月3日,廣東省參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官方網站正式開通。標志著廣東省參與上海世博會工作的全面展開。萬慶良說,事實上早在2007年12月4日,廣東省召開參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工作會議起,就已經標志著廣東省參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工作正式啟動。同年12月6日至12月12日,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廣東宣傳周暨“走進世博會”展覽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隆重舉行。
萬慶良表示,“這是上海的盛會,中國的盛會,世界的盛會,也是我們廣東人民的機遇!我們一定會努力把握這次機會,將廣東的傳統與現代,推廣到世界各地!”
深圳大芬村:一個城中村的再生故事
深圳 “大芬村:一個城中村的再生故事”是深圳入選第二類最佳實踐區展示的案例。大芬村案例講述了一個城中村向文化聚集區的轉變,以“設計之都”為主題,講述作為一個典型的城中村,在深圳高度城市化發展背景下,原有的農村村落如何創新、改造和再生的精彩故事。案例采用一種新的、適合于城中村發展的“社區活化”模式,通過市場、政府和社區的三者互動,選擇一種適合于城中村的產業,通過適當的公共政策和適度的政府投入,引導原住民和外來人口加入到新的產業鏈之中,由政府出資建造的美術館,吸引了數以千計的畫家,并借此培育良好的社會生態和社區氛圍,沒有過多的拆裝改建,只需要一點點的文化融入,就能在城市改造過程的同時,將城中村轉變為承載文化的嶄新區域,讓之與城市發展齊頭并進,形成城中村的 “生長自循環”,從根本上解決了 “城市病”。
“以大芬村展示深圳的建設成就和建設智慧,可以說是選擇了一個很好的載體。過去30年,深圳創造了深圳模式、深圳速度,是全國的一面旗幟,對全世界都有重大影響。未來30年,深圳將如何創新發展?通過大芬村這個載體,我們可以看出深圳的新創造、新理念、新發展、新面貌,契合了世博會的主題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萬慶良副省長在接受采訪時評價道。
佛山市:展現陶文化的過去、現在、將來
佛山市以 “文明傳承的佛山模式——陶文化在佛山的過去、現在、將來”,作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第三類展示案例主題。 2010年1月22日,在離世博會召開還有99天的日子里,佛山市在該類展示案例中,第一個舉辦了專場推廣會。
萬慶良介紹說,“佛山是一座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被稱之為“武術之鄉”、“藝術之鄉”、“陶瓷之鄉”和“美食之鄉”;是粵劇藝術的發源地;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化名人都出自佛山:康有為、詹天佑、黃飛鴻、葉問、李小龍等都是佛山人。 ”
“同時,佛山也是中國古代四大名鎮之一,以發達的手工業而著稱海內外。技藝精湛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源于唐宋,盛于明清。其中最為突出就是我們這次,為上海世博會帶來的陶藝術。 ”
在本次世博會上,佛山案例將為各地游客講述以城市發展為脈絡,陶文化和陶瓷產業的傳承為線索,佛山從一個農耕古鎮到制造中心,再到創造名城的發展演進之路,講述一個用“陶”書寫城市脈動的佛山。
東莞松山湖:制造名城可持續發展的引擎
東莞是中國的制造業名城,在城市工業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本次世博會上,東莞將圍繞展示主題“東莞松山湖:制造名城可持續發展的引擎”,展現東莞如何通過松山湖實現非區域中心的傳統制造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包括展示東莞作為非區域中心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成功經驗以及東莞和松山湖的全新形象。整個工程都會體現環保、節儉、可循環使用的原則。
中山市慈善事業:讓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中山市秉承先賢的精神,將以“慈善事業讓城市生活更美好”為主題,通過動態和靜態結合現代手段,充分展示中山市一個亮麗的文化名片、一項堅持了20多年的全民慈善行動——“慈善萬人行”。
同時,還將展示中山獨特的民俗和人文,中山 (香山)與上海、與世博會的歷史淵源。案例將圍繞建設 “三個適宜”新型城市這一主線,以中山慈善萬人行活動為重要展示元素,整合最具中山特色的文化符號,濃縮中山人物、風光、風物、風情,充分運用實物展示、互動交流以及數字技術、光影效果等高科技手段,并通過醉龍、舞獅等特色民俗及中山咸水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展示中山形象,著力推介中山市作為文化名城、宜居城鄉、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綜合成果。(劉楊 李寧源 邵箐)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