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火熱召開的上海世博會,是一個中外建筑設計師盡情揮灑創意的競技場。在這個國際舞臺上,上海本土建筑設計師也毫不遜色,僅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一家企業,就攬下了包括世博中心、世博文化中心、汽車館、石油館等在內的28項設計,總建筑設計面積達100萬平方米。
借世博會舉辦契機,近年來上海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量從事建筑設計、施工、咨詢的本土企業,任務連年爆滿。如今,世博會大幕已啟,考驗建筑企業發展后勁的 “后世博”時代即將到來。上海的企業們,又將交出怎樣的答卷?
境內外設計公司 “聯姻”
總部設在香港的城設 (綜合)建筑師事務所日前迎來了其20周歲生日。就在慶賀生日的同時,城設也圓滿完成了一次 “聯姻”——與上海現代設計集團合資成立的現代城設建筑設計有限公司正式啟動。
在經濟活動活躍的香港,境內外兩家建筑設計企業的“聯姻”,看起來只是無限商海中的一滴水珠,十分平常。可事實上,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建筑設計市場是一個技術壁壘很強的市場。長期以來,不少國家和地區為了保護本土建筑師和建筑設計企業,并不承認非本國或地區建筑設計師的資質。即便是我國內地市場,境外設計師事務所也不能單獨承接建筑設計項目,而是必須和內地建筑設計單位聯手。我國加入WTO后,內地與香港建筑師資格開始互認,但由于境內外市場的規則、設計標準不一樣,內地建筑師拓展境外市場,仍是底氣不足。
城設建筑師事務所的創始人、執行董事沈埃迪是前任香港建筑師學會會長,也是內地與香港建筑師資格互認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2004年兩地簽署建筑師資格互認協議時,他是港方簽字代表。除了在香港為新世界、和記黃埔、恒基等房地產上市公司提供服務, 20年來城設還在內地30多個城市完成了百余個設計項目。在城設未來的發展計劃中,深耕中國市場和國際化并重。
此番城設和擁有華東院、上海院等20余家專業公司的現代設計集團合作,在共同開拓國際市場方面,顯然能產生 “1+1>2”的效應。現代設計集團有著豐富的大型建筑項目設計經驗,在前不久舉行的“新中國成立60周年建筑創作大獎賽”中, 300項從我國60年建筑創作中提煉出來的最有代表性的優秀設計作品脫穎而出,其中僅現代設計集團就摘得39席,成為 “大贏家”,上海近年來的標志性建筑,大部分都由現代設計集團設計或參與設計。這有助于擴大城設承接項目的種類。而城設所擁有的國際化平臺與視野,也有助于現代設計集團更好地了解國際市場競爭規則,在設計師資質等方面,滿足國際市場的要求。
加大海外市場開拓時機成熟
事實上,從1998年起我國的 “走出去”戰略框架逐漸清晰以來,上海的建筑設計師已經在境外及海外市場上頻頻 “試水”,打下了一定的市場基礎。
以現代設計集團為例,目前已在亞洲的印度、印尼、越南、柬埔寨,歐洲的俄羅斯、烏克蘭,非洲的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美洲的牙買加等26個國家和地區,承接了近200個海外項目。其中印尼雅加達電視臺、越南河內國家體育場等項目,都是當地的標志性項目。
與很多企業以及國際貿易公司在 “走出去”初期均依循 “廣種薄收”的軌跡進行市場開拓相比,上海建筑設計師走出去的步伐,顯得更為謹慎。他們不是一開始就直奔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盲目開設分公司,一心在海外做大做強,而是選擇我國長期給以較大力度經濟援助、優惠貸款以及簽有 “資源換項目”等協議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建筑市場具有活力和潛力、未來幾年國家政府有大手筆投入建筑領域或者是私人投資較為活躍的國家和地區;還有相對而言歐美知名建筑設計事務所進駐不多、競爭不太激烈,進入該地市場限制條件較少,并且其政策環境、技術壁壘、人文習俗等各方面均有利于中國建筑設計企業進入的國家和地區 “先行探路”。
“經過幾年實踐,我們認為進一步加大海外市場開拓力度的時機已經成熟。”現代設計集團董事長嚴鴻華表示。
這主要基于:隨著多年來對外貿易的發展,我國在制造業中逐漸享有一定聲譽,而在智力成果、服務領域卻比較匱乏,需要在保持制造業優勢的同時,向產業鏈前端高增值環節邁進。建筑設計行業是智力密集型服務,當前我們在國際市場上僅占有極少份額,需要參與國際競爭,幫助提升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從建筑設計企業本身來講,發展海外市場短期內是投入為主,產出率較低,但長期來看,隨著對海外市場的熟悉程度以及品牌知名度的提高,海外市場的業績表現也能反作用于國內市場,提高企業國內市場影響力。面對 “后世博”挑戰,建筑設計企業僅僅以上海或者國內市場為生存發展空間的時代已然過去,積極應對國際化競爭、拓展企業市場范圍,促進企業改善經營模式,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是全球化經濟環境下企業的必然選擇。
從 “設計承包商”到 “設計投資商”
大步 “走出去”,內地大型建筑設計企業有優勢。比如,改革開放30年來大規模建設中,眾多超大型復雜項目、超高層項目提升了設計師的技術水平,積累了豐富的設計經驗。再比如,與國際知名設計公司相比,內地建筑師及工程師們的薪酬遠不及歐美發達國家同等水平設計師們薪酬的一半,在保證設計質量的前提下,合理低價具有極強的市場競爭力,等等。
不過也仍有不足。如長期以來內地建筑設計企業以設計為主業的業務結構,已不能適應當前國際市場以EPC(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 BT (建設轉讓)等發包模式為主流的需求。再有,與國際市場上眾多知名的設計大師相比,內地建筑設計企業的原創力顯得單薄;對海外設計規范體系不熟悉的問題,也已經成為制約內地建筑設計及工程總承包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
揚長避短,需要苦練內功,將產業鏈向設計的前端和后端兩端延伸。世博園內不少上海建筑設計企業承接的工程,就是按照國際工程界通行的慣例,采用了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方式建造,是名副其實的 “交鑰匙工程”。更需要建立有效的海外營銷渠道,用符合當前國內設計企業實際的方法開拓國際市場。
現代設計集團在開拓市場過程中,形成了多種行之有效的模式。在印度,和當地設計公司合作,承接了古吉拉特國際金融城項目,目前已完成項目總體規劃及部分單體設計;與 “中”字頭國際工程總承包公司合作,一方面可以作為其設計分包,另一方面可以聯合他們共同投標。如與上海建工集團、外經集團組成聯合體投標獲得的越南河內國家體育場項目,已如期竣工;另外爭取獲得參與一些援外項目、優惠貸款項目和 “資源換項目”的機會。安哥拉郵電部屬下的某項目就是其中之一。
除此以外,現代設計集團還欲采取更為主動積極的方式開拓國際市場。包括從設立海外聯絡處著手,再根據項目承接情況適時設立辦事處等分支機構,直至注冊分子公司或與當地合作方成立合資公司,形成長期有效的 “核心根據地”;利用并購等方式取得新市場等。另外,嘗試以設計費入股的方式參與一些政府投資的BOT (建設運營轉讓)項目、 BT、 EPC項目,實現從 “設計承包商”到“設計投資商”的升級。
“雖然開拓海外市場前期投入大、收益慢,然而,遠見者贏,我們需要看到海外市場的潛力。未雨綢繆地投入,或許可避免或緩解影響企業未來發展的經營性瓶頸,同時造就一支熟悉國際工程建設市場運作規則的人才隊伍。”嚴鴻華說。(張奕)
參與互動(0) | 【編輯:馬學玲】 |
相關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