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一紙禁令油墨未干,高息攬儲再次變相重現江湖。
7月20日,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2010年第三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會上突然“特別”提到,要嚴厲禁止各種形式的變相拉存款行為,取締各種存款中介。
劉明康的話似乎打了水漂。時代周報記者在走訪珠三角各大銀行時,發現一度消失的高息攬儲,以全新的面目出現。
違規高息攬儲情況無疑到了緊急關頭。7月20日,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2010年第三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會上突然“特別”提到,要嚴厲禁止各種形式的變相拉存款行為,取締各種存款中介。
然而,據知情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透露,珠三角不少股份制商業銀行6月30日當日的攬儲已到了白熱化的地步。業內人士認為,由于去年大量的信貸投放,包括居民投資對資金的分流,以及央行今年連續三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許多商業銀行囊中羞澀,不得不進行攬儲大戰。大戰的主角就是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與此同時,各大銀行還在加緊推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財產品。
為什么在四大行都已上市的狀況下,這種從理論上講計劃經濟體制下才會出現的現象依然如此嚴峻?銀行商業化改制這么多年,對于存款指標機械的、計劃的、僵硬的考核機制為何依然不死?監管部門到底如何對此種行為定性?
違規高息攬儲
時代周報記者在走訪珠三角各大銀行時,發現一度消失的高息攬儲以全新的面目出現。以珠海為例,據知情人士透露,6月30日的攬儲已到了白熱化的地步,該市的渣打銀行、深發展、交通銀行和郵儲銀行,在當日利率是萬分之六,建行4.8%,光大銀行萬分之八,而中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基準利率僅為0.36%。
在珠海,這種現象幾乎全民皆知,臨近季度末時,銀行客戶經理會以短信、電話等方式通知熟悉的大客戶,要其把大額度的資金存入銀行,幾天后就可取出。部分銀行甚至在報紙上刊登廣告,以“高收益、百分之百保險率的超短期理財產品”的噱頭吸引小額分散存款。
在渣打銀行珠海分行,當時代周報記者詢問若有大筆存款存入能否給予優惠利率時,該行客戶經理猶豫了一會請出了分行負責人。該負責人坦言:“銀行就像上市公司一樣,上半年要有一個年報給上級部門看,存貸比如果達不到要求要被罰款的。”但具體需要的額度是“由市場對資金需求量決定”。渣打銀行不像國有大行那樣財大氣粗,因此對于存款“隨時吸收”,至于高利率的理財產品更是“每天都有,只是價格和收益率不一樣”而已。
珠海工行某分行的一位客戶經理對時代周報記者承認:“季度末和年末時會有這樣的產品,收益率高達3%。”在記者詢問是何種產品時,該經理含糊地稱“就是我們銀行自己的人民幣理財產品”。珠海交行某支行的一位客戶經理表示,如果有大額度的存款,返還現金不太可能,但可“贈送禮品,上個季度末我們行會對存款達到一定數量的客戶贈送限量版的紀念幣和世博門票”。當時代周報記者詢問“如果存入幾百萬元是否可以返還6個百分點的現金”時,該經理猶豫了一會說“需要向上級請示”。
“現在查得嚴,這么做如果被曝光,行長的烏紗帽都保不住。”珠海建行某分行的一位經理面對時代周報記者詢問時顯得比較謹慎,他具體解釋了高息的潛規則:“6個百分點是某個網點私下給的,這屬于私下調控。肯定不是在分行,若在偏遠的支行做只要大家嘴嚴就行了。”他還幫記者給某支行行長打了個電話,詢問敢不敢接受這種要求高額返現的存款。被告知不行后該經理遺憾地說“要不我送你保險箱吧,存一百萬就可以送你”。
蹊蹺的短期理財產品
除了這些攬儲贈送禮品的銀行,還有不少銀行的攬儲政策則是暗中交鋒。一筆存款幾家爭搶,利息像買菜那樣可以討價還價,客戶此時往往要貨比五六家才做決定。在銀監會三令五申禁止高息攬存后,一些銀行開始鉆政策的空子。特別是對于需短時間內沖量的大額存款,不少銀行更傾向于采用向客戶推薦短期理財產品的方式。
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中行某市分行在推行一種以天為分列的理財產品,隨存隨取,20萬元起存,珠海工行某分行也向時代周報記者推薦一款名為“靈通快線”的理財產品:無固定時間,按天計算收益,1.45%的高回報率。郵儲銀行的同類產品回報率高達1.5%,交行則為1.7%。
值得一提的是,在時代周報記者詢問這種產品的風險系數時,各大銀行的客戶經理皆表示:“按照監管部門的規定,只要是理財產品就一定要標明風險提示,但我們很肯定地告訴你,這種產品百分之百無風險。”
珠海工行某分行的一位客戶經理信誓旦旦地說:“我來這幾年了,這種產品萬無一失。”業內人士不解的是,萬無一失且有如此高的收益率,這些存款用來做什么呢?中行珠海某分行的一位大堂經理給出了答案:“我們可以貸款給其他銀行啊,這樣利率就會比貸款給個人高。”
但珠海農行一位內部人士對此不屑一顧:“什么理財產品?就是高息攬儲!為了規避政策隨便起個名字,為什么這種高收益的產品總是出現在季度末而平時就沒有?”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易憲容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說:“銀行在玩各種花樣去鉆銀監會的政策空子,各家銀行去年拼命放貸,銀監會睜只眼閉只眼,直到六七月發現問題了才開始調整。銀行發行這些理財產品,純粹是為了掩蓋自己的違規超額貸款。”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局研究員鄒平座卻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確實有一些理財產品收益高達3%-4%,銀行業的競爭在加劇,如果不走表內科目,賺大錢是很難的。在不動用信貸資金和存款資源,既要符合銀監會的規定,又不走銀信產品道路的情況下,銀行的壓力就會加大。而6月末的存款指標一旦完不成,銀行工作人員的工資和獎金都成了問題。”
監管銀行兩相難
隨著國家連續三次提高存款準備金,銀行前期的信貸投放過快,進而引發銀行間存貸比接近甚至超過75%的監管紅線,面對嚴格的存貸比控制,一些銀行不得不鋌而走險,為了大分母的存款而血拼。
但是只要過了6月,銀行的壓力就會減輕,渣打銀行珠海分行的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年底時要考慮下半年的指標,監管部門會以12月為標準。指標完成的銀行就會放松一點,甚至會把自己的存款趕出去一部分。
銀行高息攬儲并非個別現象。深圳某商業銀行的客戶經理私下聊天時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曾有客戶在6月30日時存了一千萬,三天不到就取走,銀行為此還贈送了一塊金表。據其透露,不少銀行都將拉存款作為考核指標,作為銀行客戶經理,存款量屬基本考核指標,完不成指標就得降級,甚至面臨下崗的風險。不光基層經理飽受折磨,連高層都無法避免。
沿海城市某農行分行在上季度的儲蓄率僅完成了任務的30%,按照一個點500元的罰款,該農行的三位行長至少要被罰掉三萬元,“我們一個月工資才不到一萬。”該農行副行長向時代周報記者訴苦。
高息攬儲曾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盛行,彼時金融業市場體系不夠完善,銀行尚未完全脫離計劃經濟的軌道,為了完成指標大肆違規,后經過幾年的治理和整頓基本絕跡。為何十幾年后又死灰復燃?
有分析人士認為,最直接的原因是商業銀行去年房貸過猛,使得存貸比超過監管75%以下的警戒線,而6月底又是達標的最后時間,因此不惜高息攬儲。盡管這種做法對經營效益、資金面扼殺大,加劇銀行業的惡性競爭。
高息攬儲定義待商榷
早在2000年,人民銀行就曾發出通知,嚴格禁止高息攬儲、利用不正當手段吸收存款,贈送實物也包括在禁止項目中。按照銀監會的要求,大型銀行和中小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下限分別提高至11%和10%。
“現在還不能就珠三角部分銀行的現象下高息攬儲的定義,只能說有這個苗頭。”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局研究員鄒平座對時代周報記者坦言,現在的金融市場很復雜,各種各樣的產品同時存在,在銀行上市的大背景下推行公司化管理,利潤的市場化已經展開。2003-2004年間國家進行了銀行市場化改革,要求貸款利率上不封頂,存款利率下不設底。
鄒平座稱,金融機構大力發展這種中間業務是正常的,相比國外中間業務30%的比率,中國3%左右則顯得微不足道。而銀行現在的下游衍生品很多,比如對中小企業就會提高一部分貸款的利率,在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范圍內,極好地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這種做法其實是值得借鑒的,國家不應該隨意打壓。”
對于如何區分真正的理財產品和高息攬儲下的變相理財時,鄒直言:“這屬于銀監會的責任,不是我們應該插手的。”
易憲容則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即使定性為高息攬儲,銀監會也檢查不過來,因為時間操作如此之短,“沒法每天都坐到銀行那里去”。
時代周報記者為此走訪了廣東銀監局,該局辦公室一位負責接待媒體的發言人表示,目前無法對此類現象定性,一旦定性要按照銀監局今年7月新發的文件為主,但是文件中只提出嚴禁各種高息攬儲、變相攬儲現象,卻對處罰方式只字未提,對此,該發言人稱會按照相關管理方式進行處罰。記者同時向銀監會發去了采訪函,但截至發稿時未收到回復。(作者 鄭嵐予 選稿 實習生 夏陽)
參與互動(0) | 【編輯:曹文萱】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