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以幣種劃分的情況下,分為人民幣和外幣理財產品,相對于投資類型和投資期限等要素來看,不同幣種的產品基本相同。但實際上,用外幣投資銀行理財產品時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投資者不得不面對產品收益率以外的匯率風險。
據展恒理財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個季度發行的外幣產品同2009年前三個季度相比,下降了三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個季度,外幣產品占整體比重為16.76%。
外幣產品發行量的降低,一方面由于外匯購買管制逐漸放開之后,市民通過在銀行購買外幣產品,足以應對日常生活中對外幣的需求,因而減少持有外幣現金的必要。另一個方面,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和受金融危機影響及希臘債務危機和歐元區經濟衰落等原因,美元等一路貶值,投資者在持有外幣或者購買相應的外幣產品時,都將承擔人民幣升值造成的外幣資產相對縮水。
外幣結構性產品未達標率高
外幣產品整體收益較低,對于投資者的吸引相對較小。即使選擇外幣的結構性產品,在承擔結構性產品本身帶來的風險之外,還需要承擔匯率風險所帶來的損失。
據《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分析整理,前三個季度到期的外幣理財產品中,結構性外幣理財產品占全部外幣產品的16.40%,占比較低。產品的發行數量,體現了市場對于該類產品的關注程度。
事實也是如此。前三個季度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共991只,其中未達預期收益率的產品數量為54只,未達標率為5.4%,高于整體未達標率。外幣結構性產品前三個季度到期的共90只,其中未達預期收益率的產品數量為22只,未達標率竟然高達24.44%。
前三季度到期的外幣結構性產品之中,美元和歐元產品占比超過7成。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10月13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為6.6693,較前一交易日走高82個基點,再度創下匯改以來新高。對于一路下跌的美元、歐元。高未達標率和人民幣升值的強烈預期,無非是為外幣結構性產品雪上加霜。
參與互動(0) | 【編輯:曹文萱】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