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問題近期備受關注。央行日前發布的《2010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重申,按照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原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繼續按照已公布的外匯市場匯率浮動區間,對人民幣匯率浮動進行動態管理和調節,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今年6月19日,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我國國際收支狀況,央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逐步向均衡水平靠攏,為國際經貿發展提供了穩定和良好的匯率環境。然而,隨著國際貿易爭端不斷升溫,對中國匯率制度的批評也隨之增多。
專家認為,近期來一些要求人民幣升值的聲音主要認為人民幣低估是造成全球貿易失衡的主因,因此要求人民幣升值,但事實上,全球貿易失衡問題是多因素造成的,人民幣匯率升值無助于解決全球貿易失衡。同時,人民幣匯率水平也并沒有低估。來自華安證券的分析人士進一步分析,當前關于人民幣匯率被低估的依據,主要來自于中國經常賬戶較長時間維持在順差水平和巨額的外匯儲備,但這種判斷的理論依據已經落后于當前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的發展現狀。在研究考察人民幣匯率問題時,應綜合考慮資產價格和匯率波動導致的對外凈資產存量價值變動以及金融發展程度差異等因素。而考慮了這些新因素后測算的人民幣匯率水平不但沒有低估,反而存在一定程度高估。因此,國際上一些指責及判斷人民幣被嚴重低估,甚至認為中國操縱匯率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當前人民幣匯率也沒有大幅升值的必要。
“由此可見,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必須以國家核心利益為出發點,并以更為廣泛和科學的研究作為決策依據。”上述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我國應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這既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也符合全球經濟復蘇的需要;從中長期看,人民幣匯率政策應服務于我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求,服務于我國經濟、金融體系改革與發展進程。
目前,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是我國根據國情和發展戰略自主作出的正確決策,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既定的政策。中國銀行研究員王元龍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匯率對整個經濟發展和金融運行有重要影響,保證匯率水平的合理均衡十分重要。”他認為,人民幣匯率包括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匯率水平,二是匯率形成機制。只有不斷完善匯率形成機制,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匯率水平的均衡和合理。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杰說:“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這有助于抑制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輸入型通脹壓力;有助于實現我國經濟的再平衡,從而實現向內需驅動型和非貿易部門驅動型增長模式的轉變;有助于增強一國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以及宏觀經濟的靈活性。此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使企業、商業銀行等微觀主體主動適應匯率浮動的意識增強,應對市場變化的靈活性和能力提高,這也有助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完善。”
在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方面,專家建議,下一階段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中的重要性,并盡快完善人民幣匯率相關金融避險工具的開發和市場建設,并根據全球經濟波動的形勢,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擇時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
“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應該是一個更為靈活的、可以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雙向運行機制。”王元龍表示,“當前我國正在積極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就是由市場決定價格。目前我國商品價格、勞動力價格等都基本實現了由市場決定,下一步,繼續推進資金價格的市場化形成無疑是改革的方向和趨勢。因此,在人民幣匯率這一‘對外資金價格’形成方面,應繼續強調市場機制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中的重要性,按照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原則,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牛娟娟
參與互動(0) | 【編輯:王曄君】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