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帶給各國金融監管機構很多教訓,但也帶來很多難得的管理經驗和寶貴財富。在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中,我國金融體系保持穩健,銀行業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舉足輕重。我國銀行業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時不僅有效控制了風險,而且通過科學合理的信貸投放有力支持了經濟平穩發展,銀行業整體競爭力也顯著提升。在2010年英國《銀行家》雜志全球前1000家銀行排名中,來自中國的銀行從1989年的只有8家增加至84家。我國銀行業取得如此成績的背后,是銀行業監管文化建設的推進和一些先進監管理念的踐行。
在近日召開的銀監會系統監管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設座談會上,中國銀監會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王華慶在談到監管文化時,提到了這些年我國銀行業監管按照新的理念、目標和標準,構建了新的審慎監管框架,尤其注重增強“四性”,即自覺性、前瞻性、公眾性、先進性。有關人士分析認為,這也是中國銀行業近年來取得跨越式發展的監管“秘籍”所在。
首先,是在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中貫穿了高度的自覺性。這些年,銀監會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堅決有力地貫徹了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科學合理的信貸投放有力地支持了經濟平穩發展。根據實體經濟發展變化,銀監會督促指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堅持信貸“有保有壓”,科學把握信貸節奏,優化信貸結構,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同時注重加大農村金融服務和滿足小企業融資需求,支持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著力填補金融服務空白點,提出涉農和小企業金融服務“兩個不低于”目標,提高“三農”和小企業貸款的可獲得性。
其次,是在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管中體現了風險為本的前瞻性。這幾年,銀監會堅持傳統有效和最基本的監管原則與手段,即關注銀行業金融機構公司治理、資本充足水平、大額風險集中度、風險撥備覆蓋情況等,從源頭夯實風險監管的內在基礎。在經濟金融運行每出現新情況時,銀監會都在對宏觀形勢的敏銳分析和科學預判基礎上,注重監管政策與工具的未雨綢繆和預先儲備。針對資產證券化、房地產市場風險、平臺公司貸款等一系列苗頭性問題和重大風險,銀監會基本上做到了“早發現、早預警、早控制”,通過采取前瞻性的系統風險管理措施,增強了監管工作的有效性。
其三,是在強化監管服務和社會責任中強調了公眾性。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銀行排長隊現象、投資理財糾紛不斷、保險駐點宣傳不實等問題,銀監會高度重視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督促銀行業實行業務流程再造,提高服務效率,緩解排長隊問題;要求增強投資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最近還緊急叫停了保險駐銀行網點的做法,保護客戶利益;在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倡導銀行業主動承擔消費者教育的社會責任。于2007年建成國內首個部委單位直接面向大眾的公眾教育服務區,截至目前,服務區已接受公眾來電、來訪咨詢近萬次,舉辦了多場金融知識講座。
第四,是在監管規則和方式運用中注重了先進性。這些年,銀監會積極學習和借鑒國際同行的監管制度、標準和技術,結合我國實際,改進監管方式和手段,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銀行監管框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完善逆周期超額資本和損失準備監管制度,科學動態使用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等手段,改進監管方法和技術,著力提高科學監管水平。深入介入國際監管改革和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在跟進和吸收國際先進監管經驗的同時,提高我國銀行業監管地位和話語權。銀監會參與了二十國集團(G20)下的金融監管政策多邊對話與磋商,積極參加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組織的金融部門評估計劃(FSAP)。
2009年,中國成為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和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CBS)正式成員,實質性參與了巴塞爾委員會國際銀行監管標準的制定工作,并發揮了重要作用。銀監會關于重大監管政策調整的原則性立場、具體意見,對資本定義、反周期監管以及流動性監管等核心問題的建議,得到廣泛響應。
據有關人士透露,最近金融部門評估規劃(FSAP)評估組來華對我國銀行業發展的風險領域進行評估,FSAP對我國銀行業給出了高度的評價,其中監管理念的深入、監管文化的有效傳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記者 韓雪萌
參與互動(0) | 【編輯:曹文萱】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