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利率市場化步伐加快。2004年10月,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實現“貸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階段性目標。“十一五”以來,人民銀行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構建貨幣市場基準利率,建立健全市場利率體系。2007年上海銀行間市場拆放利率(Shibor)正式運行并逐步確立在貨幣市場利率體系中的基準地位。2008年10月以來,商業銀行利率自主定價空間進一步擴大。
(四)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7月,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邁出歷史性一步。2010年6月,在2005年匯改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核心是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繼續按照已公布的外匯市場匯率浮動區間,對人民幣匯率浮動進行動態管理和調節。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增強,匯率形成的市場基礎逐步擴大,進出口企業應對匯率波動的能力逐步提高。
三、堅持發揮金融市場在優化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十一五”時期,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積極推動建立健全多層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場體系,不斷完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目前,我國金融市場產品種類不斷創新、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市場結構持續優化、基礎設施建設穩步加強,有力支持了國民經濟平穩持續較快發展。
(一)依托銀行間市場大力發展直接融資。2005年以來,人民銀行會同有關部門按照市場化方向,在推動債券市場發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減少行政審批,完善債券發行市場化機制;依托面向機構投資者的場外市場,發展公司信用類債券市場;建立健全市場化約束機制,逐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信用評級制度和風險分擔機制;成立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加強債券場外市場自律管理;大力加強托管結算、交易、清算等基礎設施建設。
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債券市場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市場體系日益成型,已形成以銀行間場外市場為主、交易所場內市場為輔,場內外市場并存、分工合作、互通互聯的債券市場體系。產品品種日益豐富,順應市場需求的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地方政府債、匯金債等創新產品不斷涌現。市場參與主體不斷豐富。基礎制度不斷完善,較好維護了市場秩序、保護了各方權益。市場運行機制不斷健全,債券發行管理不斷優化,市場化定價程度逐步提高,信息披露制度對相關主體的約束力持續強化。2010年前三季度,債券發行量(含央行票據)達8.1萬億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172.7%。債券市場規模已躍居亞洲第二、世界第六。
(二)同業拆借市場和票據市場迅速發展。2007年7月,人民銀行頒布《同業拆借管理辦法》,此后同業拆借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2010年前三季度,同業拆借市場累計成交20.3萬億元,較2005年同期增長20倍。2007年,人民銀行牽頭制定并在全國推廣統一的票據市場交易合同,票據市場交易標準化建設邁出重要一步。2010年前三季度,商業匯票累計簽發8.62萬億元,較2005年同期增長1.76倍,累計貼現18萬億元,較2005年同期增長2.8倍。同業拆借市場、票據市場的迅速發展有利于金融機構加強流動性管理、滿足企業日益增長的融資需求,提高了社會資金的使用效益。
(三)外匯市場和黃金市場加快發展。2005年以來,外匯市場產品日益豐富,交易系統不斷完善,初步構建了由柜臺零售市場和銀行間批發市場組成、多種交易方式并存、覆蓋即期、遠期和掉期等各類基礎外匯產品、價格聯動、分層有序的外匯市場體系。同時,黃金市場產品逐漸增多,參與主體持續擴大,服務體系日趨完善。2010年前三季度,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成交量達4613.89噸、成交額1.19萬億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593.1%和1458.7%。加快外匯市場和黃金市場發展對完善和豐富金融市場體系、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投資需求起到了積極作用。
四、堅持在對外開放中提升金融業競爭力
對外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十一五”期間,我國金融業的改革發展始終堅持對外開放,努力提高國際化水平。通過對外開放,引進國外先進的經營管理技術,努力縮短與國際先進金融機構的差距,增強自身發展活力;通過對外開放,促進我國金融業進一步走向國際市場,接受國際競爭的考驗,提高國際競爭力;通過對外開放,引進各類資本,壯大我國金融業的整體實力,增強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
(一)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步伐加快,貿易投資便利化程度大幅提高。取消經常項目外匯賬戶限額管理,進一步簡化結售匯審核程序,允許跨國公司在集團內部開展外匯資金運營,提高個人年度購匯總額,大力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逐步放寬資本管制,取消對境外投資購匯額度的限制,大力支持企業“走出去”。實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和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制度,促進資本雙向流動。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劃分的7大類共40項資本項目交易中,除跨境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等仍嚴格管制外,其他項目已實現一定程度可兌換。在外匯儲備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不斷加強和改進外匯儲備經營管理,拓展多元化投資,確保外匯儲備資產總體安全、流動和保值增值。
(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取得重大進展。2009年4月,在上海市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東莞4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2010年6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境外地域由港澳、東盟地區擴展到所有國家和地區,國內試點地區擴大至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試點業務范圍包括跨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其他經常項目人民幣結算。截至2010年三季度末,銀行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1970.8億元。同時,允許境外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港澳人民幣清算行和境外參加銀行使用依法獲得的人民幣資金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增加人民幣保值增值渠道;開展跨境項目人民幣融資和資本項目個案試點。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穩步推進,順應了國內外市場的意愿,拓寬了境外人民幣資金的來源渠道,滿足了企業跨境業務多元化的需求,進一步密切和鞏固了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貿聯系
(三)國際和地區金融交流與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國際地位和影響日益提高。“十一五”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人民銀行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總體決策部署,主動參與應對危機的國際和區域金融合作,努力改善我經濟金融運行的外部環境。積極參與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相關準備工作,研究提出改革國際貨幣體系、改進國際金融組織治理、完善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的一攬子建議,為我參與國際社會危機救助與全球經濟金融結構治理、提高在國際社會的發言權和影響力做出了積極努力。正式加入金融穩定理事會、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全球金融體系委員會等國際標準制定機構,深度參與國際金融監管規則的討論和制定。推動IMF份額和治理改革,我國份額占比將升至6.394%,排名躍居第3位。加入世界銀行治理結構改革高層委員會,積極推動世界銀行治理改革。妥善應對國際社會提出的金融援助要求,先后簽署8份總規模為8035億元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積極參加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歐央行工作組等重大機制化活動,宣傳和闡釋我宏觀經濟政策和金融改革,增信釋疑,營造有利于我國發展的國際輿論氛圍。加強東亞金融合作,建立中日韓央行行長會議機制。推動成立總額為1200億美元的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東亞地區的多邊救助機制從設想變為現實。與港澳和臺灣地區的金融合作進一步推進。
五年來的實踐證明,對外開放是完全正確的戰略選擇,是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同時,作為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必須把國情意識和世界視野相結合,既要學習借鑒國外金融業的經驗做法,又要結合國情特點,以我為主、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在實踐中始終注意把握對外開放節奏和力度,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積極探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金融開放之路。
參與互動(0) | 【編輯:曹文萱】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