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融合是必然
如今在港口貿易、制造業等一些領域,深圳這個“學生”已經可以與香港這位“老師”展開強有力的競爭。
梁振英認為,香港仍然有很多經驗甚至包括教訓,值得深圳好好學習,而深圳也有一些值得香港參考借鑒的長處。整體而言,港深之間合作機遇遠遠大于競爭,港深融合是必然的結果,對雙方均有利,對兩地的居民、工商界等都有利,因此我們不應該害怕融合。
深圳1000多萬人口,香港700余萬,而且距離非常近,香港中環金融中心區離深圳金融中心就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世界上沒有另外兩個大城市有這樣的關系。
梁振英還表示,港深的經濟互補性非常強,再加上工資水平、物價水平、房價水平的差距比較大等,兩地需要把這些積極因素調動好,使得這些融合可以給兩地的居民和工商界帶來更大的好處,未來30年這將是一個很好的課題。
梁振英不愿意預測再過30年后的深圳,因為深圳發展得太快,這種預測要“非常大膽”。
他更愿意從香港的角度“猜一下”:再過30年,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前提下,港深之間應該可以實現持證免簽證往來,香港人可能住在香港卻到深圳上班,深圳人也可能住在深圳到香港上班。
“兩地的人員來往,30年后應該基本能做到內地常用的一個詞‘同城化’!彼f。
如今,梁振英仍時常去深圳,往返也就半天時間,不是去講課,也不是去打理公司生意,而是去購物。因為自己喜歡園藝,他不時去深圳買點種子、肥料以及小工具等,深圳的種類比香港齊全,且價廉物美。
而在30多年前,梁振英也用沒花完的人民幣買點深圳的糖果帶回香港,但由于內地的糖果跟港人習慣吃的糖果不一樣,其結果往往是放一段時間后扔掉。
“這些細節,現在聽起來簡直是天方夜譚,卻是我們的真實經歷。”他說。
8年的義務講課,不僅付出巨大的艱辛和汗水,連路費和影印資料的費用都要自己掏腰包,而且要頂著很多“不理解”,甚至冒著政治上的風險,梁振英讓很多人感佩不已。
不過他卻說,與他的香港朋友馮國光從英國畢業后直接去北京報效祖國相比,他一年犧牲40至50天去講課沒什么大不了。
“當時最大的動力就是眼見著、伴隨著深圳不斷進步,這個讓我們非常非常高興!彼f。盡管有時會碰到不合理、不如意的事情,但冷靜下來想想,我們國家在不斷進步,這次比上次好,今年比去年好,這就為我們完全無償地、無條件地為國家工作下去提供一個很大的動力。
“深圳是我義務工作最多的地方,能為國家的改革開放做點事,能為深圳做點事,我自己覺得不負此生。”梁振英說。 (記者 林建楊 林文泰)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