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公屋”及“居屋”等住房政策曾經為內地許多學者所稱道和贊賞。其實香港的民生與經濟一直為高樓價所困,高企的樓價是香港社會一個久談不厭的話題。媒體上的關注焦點、港府高官的施政講話、坊間市民的怨怒嘆息,多數都與它有關。
據統計,以同等的居住質素、位置適中的房子作比較,(香港)港島區可要比美國人心目中的夢想家園三藩市貴上四倍!香港樓價指數漲跌如何呢?
假設將1997年第三季大泡沫時代的樓價定為基準的100,2003年時曾跌至37,現在回升至83左右。上周末最新的房租指數,則已超過1997年的峰值。經歷過“負資產”慘痛教訓的大批中產,似乎絕處逢生,曾經遭遇重挫的樓市又快速復蘇。
從2008年10月至今,香港樓價已急速攀升47%,豪宅樓價更超過1997年泡沫高峰期逾13%,今年第二季新批核的住宅按揭貸款已超越1997年高峰,平均每宗按揭借款額及還款期創10年新高,顯示投入樓市資金異常龐大。今年前9個月,香港房地產投資資金躍升到總投資額的42%。日本、俄羅斯和內地等境外資金的持續涌入,是其近年火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事實上,對高樓價,港府一直都沒有閑著。僅在今年的2月、4月和8月,就相繼推出過三輪措施穩定樓市,包括坊間耳熟能詳又被反復詬病的“9招12式”。美聯儲的量化寬松第二次計劃出臺之前,香港特首率一眾高官親上火線,大聲勸諭市民入市要當心,并表示不排除再度出臺樓市降溫政策。
香港樓價的高企和泡沫并非始自今日,而是一個長期的現象與問題,業界總是在反思成因。開放自由的經濟、港府的房屋政策、港元與美元的聯系匯率制度這幾大原因,既造成地產業是香港經濟的支柱產業,又造就了香港聞名于世的長期高樓價。此外,炒家興風作浪、地產商囤積居奇,使用各種可能帶有誤導性或心理壓逼性的手段亦是推高樓價的“幫兇”。
在更深刻的層面,是香港過去投入在建房的資源及土地太少,致使已建成的總體樓宇面積與人口比例極不相稱。香港財政司曾俊華司長在上個月中旬的網文《也談樓市》中坦承,房價飆升是因為近幾年香港住宅供應量偏低,過去兩年的落成量每年平均只有8000個單位。長遠來說,特區政府會致力于提供平穩的土地供應,讓市場在未來10年中平均每年提供約2萬個住宅單位。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謝長泰在對比分析新加坡和香港樓市時透露,1968年時,新加坡的人均住房面積與香港幾乎一樣狹小,但到了1980年已是兩倍于香港。關鍵原因是新加坡每年投入建設住宅的資源,大約等于其GDP的8%至10%,而香港的則只有4%左右,這些是90年代初以前的數據。
在90年代初,香港地產(包括商業地產)占GDP的比重有10%,現在則只有5%左右。因此,擴大土地供應,這才是遏制香港高樓價的先決條件。
再回到內地的樓市問題,尤其是經濟適用房的建設,至今投入不足、建設遲緩是顯而易見的。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到經濟適用房的絕對資金數不大,占到GDP的比重,即便在今年,應該不會超過2%,甚至更低。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短期內很難指望通過建設經濟適用房,來迅速遏制高房價,要滿足符合條件市民的居住需要仍有待時日。(鐘 林,作者為知名財經專欄作家)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娜】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