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瓶頸、整合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
中新社北京5月17日電 (記者 楊程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在博鰲亞洲論壇表示,建設具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需“拼船出海”,大灣區內各城市應發揮各自優勢、取長補短。

凝聚頂尖研究機構、科研人才的粵港澳大灣區各方,正在為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出謀獻策。如何“拼船出海”,提升競爭優勢,支持大灣區成為全球科創高地?
——國家支持打造科創“大灣區模式”
粵港澳大灣區是全球最具創新能力的城市群之一,區內科創發展受高度關注。著力發展科技創新產業,中央對此大力支持。
國家發改委已公布,將設立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資金,直接投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中港澳元素較為突出的科技創新、教育、基礎設施等項目。有業內人士指出,這將給大灣區科創生態圈注入一劑強心針,幫助大灣區科創產業完成“從0到1”“從1到100”的突破,打造科技創新的“大灣區模式”。

組建粵港澳聯合實驗室、財政科研資金跨境使用、推出面對境外人才的所得稅補貼政策、探索科研創新合作模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2年來,破除瓶頸、打破制約,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迸發創新能量。
“科技創新、新興產業都是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只有在資本非常豐富的地區才有發展土壤。粵港澳大灣區的資本在全國是最有優勢的,在世界上也是有優勢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如是說。
——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大灣區產業轉型
“ 大灣區最獨特的優勢,是‘一國兩制’ 。”林鄭月娥曾表示,全世界找不到一個城市群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貨幣”。與此同時,過去由于缺乏具體政策、信息交流平臺未統一和中介服務體系不完備等問題,科技成果轉化率有待提高。
如何突破現有障礙,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將成為關鍵議題。
中共十八大以來,大灣區城市群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數字經濟、工業互聯網應用、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互聯網+”新興業態發展迅速。尤其自2019年以來,各城市積極融入大灣區產業分工,推動了大灣區產業高端化發展進程。
目前,珠江口西岸和粵東西北地區承接了優質企業、技術、項目、管理等資源,與深圳、廣州等灣區中心城市形成上下游分工合作關系。前海、南沙和橫琴等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快速發展,產業服務的輻射功能得到了進一步強化。中心城市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繼續提升技術和資本的集聚程度,通過產業鏈的分工合作帶動周邊城市發展。
“利用好香港的金融服務業、深圳的創新、珠三角的制造業、澳門與葡語國家的關系,增強地區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開拓粵港澳經濟合作新模式。”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認為,這會推動大灣區一體化發展達到更高水平、發揮更大作用。

——制度創新促大灣區要素配置優化
從初創團隊12人到現在100多人,從900平方米的研發實驗室到現在擁有約7000平方米的創新服務平臺,香港青年科學家潘洪輝在廣東中山用了3年時間,企業贏得國內外百家生物制藥客戶認可。
自2019年以來,有越來越多與潘博士一樣的港澳科學家選擇落腳大灣區。如何繼續完善三地合作的常態化機制,讓人流、資金流、數據流都流通起來?近年來,相關探索取得積極進展。
例如,廣東全面實施大灣區境外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引進近9000名創新人才;香港今年動用20億港元,推出為期5年的“杰出創科學人計劃”;澳門將“大力促進科技創新,全面建設智慧城市”作為特區政府施政重點。
中國國際經濟關系學會會長李若谷說,大灣區建設離不開創新的思想和勇氣,政策要協調,人員信息的交流藩籬要突破,稅收政策和法律等要統一,這樣才能將各地在不同領域的優勢都最大化。
“更早進入大灣區,讓企業在此落地,對未來開發國內外市場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占得更多先機。”潘洪輝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如是呼吁。(完)
- 專題:大灣區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