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分享到:

        破除瓶頸、整合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

        2021年05月17日 11:11 來源:中國新聞網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中新社北京5月17日電 (記者 楊程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在博鰲亞洲論壇表示,建設具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需“拼船出海”,大灣區內各城市應發揮各自優勢、取長補短。

        圖為4月18日,肇慶小鵬汽車智能網聯科技產業園內的小鵬P7車型生產線。 <a target='_blank' >中新社</a>記者 王駿 攝
        圖為4月18日,肇慶小鵬汽車智能網聯科技產業園內的小鵬P7車型生產線。 中新社記者 王駿 攝

          凝聚頂尖研究機構、科研人才的粵港澳大灣區各方,正在為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出謀獻策。如何“拼船出海”,提升競爭優勢,支持大灣區成為全球科創高地?

          ——國家支持打造科創“大灣區模式”

          粵港澳大灣區是全球最具創新能力的城市群之一,區內科創發展受高度關注。著力發展科技創新產業,中央對此大力支持。

          國家發改委已公布,將設立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資金,直接投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中港澳元素較為突出的科技創新、教育、基礎設施等項目。有業內人士指出,這將給大灣區科創生態圈注入一劑強心針,幫助大灣區科創產業完成“從0到1”“從1到100”的突破,打造科技創新的“大灣區模式”。

        圖為4月16日,華為珠海智慧視覺聯合創新中心內展示的智慧視覺應用成果。  <a target='_blank' >中新社</a>記者 王駿 攝
        圖為4月16日,華為珠海智慧視覺聯合創新中心內展示的智慧視覺應用成果。  中新社記者 王駿 攝

          組建粵港澳聯合實驗室、財政科研資金跨境使用、推出面對境外人才的所得稅補貼政策、探索科研創新合作模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2年來,破除瓶頸、打破制約,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迸發創新能量。

          “科技創新、新興產業都是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只有在資本非常豐富的地區才有發展土壤。粵港澳大灣區的資本在全國是最有優勢的,在世界上也是有優勢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如是說。

          ——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大灣區產業轉型

          “ 大灣區最獨特的優勢,是‘一國兩制’ 。”林鄭月娥曾表示,全世界找不到一個城市群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貨幣”。與此同時,過去由于缺乏具體政策、信息交流平臺未統一和中介服務體系不完備等問題,科技成果轉化率有待提高。

          如何突破現有障礙,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將成為關鍵議題。

          中共十八大以來,大灣區城市群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數字經濟、工業互聯網應用、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互聯網+”新興業態發展迅速。尤其自2019年以來,各城市積極融入大灣區產業分工,推動了大灣區產業高端化發展進程。

          目前,珠江口西岸和粵東西北地區承接了優質企業、技術、項目、管理等資源,與深圳、廣州等灣區中心城市形成上下游分工合作關系。前海、南沙和橫琴等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快速發展,產業服務的輻射功能得到了進一步強化。中心城市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繼續提升技術和資本的集聚程度,通過產業鏈的分工合作帶動周邊城市發展。

          “利用好香港的金融服務業、深圳的創新、珠三角的制造業、澳門與葡語國家的關系,增強地區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開拓粵港澳經濟合作新模式。”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認為,這會推動大灣區一體化發展達到更高水平、發揮更大作用。

        圖為4月17日,香港青年科學家潘洪輝接受<a target='_blank' >中新社</a>記者采訪。<a target='_blank' >中新社</a>記者 王駿 攝
        圖為4月17日,香港青年科學家潘洪輝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中新社記者 王駿 攝

          ——制度創新促大灣區要素配置優化

          從初創團隊12人到現在100多人,從900平方米的研發實驗室到現在擁有約7000平方米的創新服務平臺,香港青年科學家潘洪輝在廣東中山用了3年時間,企業贏得國內外百家生物制藥客戶認可。

          自2019年以來,有越來越多與潘博士一樣的港澳科學家選擇落腳大灣區。如何繼續完善三地合作的常態化機制,讓人流、資金流、數據流都流通起來?近年來,相關探索取得積極進展。

          例如,廣東全面實施大灣區境外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引進近9000名創新人才;香港今年動用20億港元,推出為期5年的“杰出創科學人計劃”;澳門將“大力促進科技創新,全面建設智慧城市”作為特區政府施政重點。

          中國國際經濟關系學會會長李若谷說,大灣區建設離不開創新的思想和勇氣,政策要協調,人員信息的交流藩籬要突破,稅收政策和法律等要統一,這樣才能將各地在不同領域的優勢都最大化。

          “更早進入大灣區,讓企業在此落地,對未來開發國內外市場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占得更多先機。”潘洪輝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如是呼吁。(完)

        【編輯:田博川】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網站地圖
         | 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色欲_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_欧美一级高清片在线观看_99国严欧美久久久精品l5l
          <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亚洲精品二区国产综合 | 最新国产乱子伦真实在线观看 |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在线不卡中文字幕资源 | 五月天在线精品老司机 | 日本精品不在线一区二区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