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5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環球經濟經歷金融海嘯重創后,各地政府推出一連串救市行動,整體已呈現平穩復蘇,尤其亞洲區新興市場復原能力,明顯較歐美市場強勁。
不過,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說,基于人性的貪婪及風險回報的追求,難以保證金融危機不會再爆發,但各地應從事件汲取教訓,包括嚴控信貸增長等,借此延遲危機的發生,以至減低事件的殺傷力。
對于內地新增貸款帶來的影響,陳德霖認為,7.5萬億元人民幣的目標合理,因內地需要平衡經濟過熱之余,又要確保經濟適度增長。然而,目前內地樓價高漲,也涉及銀行新增貸款帶動,因此監管機構有責任監管銀行貸款情況,避免過度借貸。
至于香港樓市方面,陳德霖說,港府密切留意樓市發展,但不代表已出現重大泡沫,而銀行在住宅按揭審批上不應太寬松,希望業界遵從指引放貸。
陳德霖24日應邀出席瑞信研討會上,重點列出七項重要的教訓。他指出,金融危機可以嚴重影響實體經濟層面,例如經濟增長及就業市場,因此各地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應同時考慮金融穩定及資產價格因素。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未必會導致消費物價上漲,但卻可能造成資產價格上升,并漲至不可持續的水平。
另一方面,陳德霖表示,雖然市場稱是次金融海嘯百年一遇,但自1870年至今,導致經濟下滑逾10%的事故已出現148次,單是二戰后已出現104次銀行危機。正如1998年長期資本基金倒閉后,市場提倡加強對沖基金及衍生工具監管,但翌年相關市場已回復暢旺。引致金融危機的成因萬變不離其宗,往往是追求更大利潤及風險胃口增加,利用更大信貸杠桿,導致資產價格急升,從而資產泡沫爆破。
此外,在缺乏強化金融穩定的配合下,金融創新最終導致金融不穩。陳德霖舉例說,金融機構貸款給只在樓價上升時,才有能力還款的次級按揭借款人,嚴重違背最簡單及基本的信貸風險管理原則。最重要是透過證券化,將有關資產包裝成為頂級證券投資工具出售,而金融機構在沒有足夠資本支持下,承受極大的風險。與此同時,相關衍生工具的規模、數量及缺乏透明度,導致機構管理層甚至監管部門警覺不足也不足為奇。
事實上,過去兩年發生的重大金融事故中,突顯出自我規管未來發揮作用的問題。陳德霖舉例說,內部及外部核數師、評級機構及分析員等均未能適時作出預警,更遑論防止危機發生,因此對金融市場和參與者采取更嚴謹的規管是無可避免。同時,各地的監管機構需要吸納或提升具能力及市場經驗專才,負責執行保障金融穩定的工作。
陳德霖表示,中央銀行需要是金融穩定的重要一環,但必要時也需要其它機構分擔;同時,為進一步鞏固金融體系,需要加強國際合作,防范系統性危機再現。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