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五月二十五日電 (記者 陳伊敏)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香港科學館今日起舉辦“飛龍在天–中國恐龍與古生物展”,呈現約二百件獨特珍貴的恐龍及其他動植物化石,料吸引二十萬人入場。
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在開幕典禮上致辭時表示,是次展覽是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的慶典活動之一,展品極為罕有,且具有高度的科學價值。
何志平表示,這批標志地球生命演化史上重要里程的珍稀化石,許多從未在香港展出過,觀眾這次可以親眼目睹,實在難能可貴。
展品包括早在寒武紀在海洋中生活的原始生物、最早期的胎盤類哺乳動物及開花植物,以至最終演化為鳥類的羽毛恐龍。其中,以在中國北部遼寧出土的熱河生物群的化石最為獨特珍貴。
據悉,約在一億二千萬年前白堊紀早期,氣候和暖,滿布湖畔河流,史前動植物生長繁茂,欣欣向榮,直至突如其來的火山爆發。這些動物即使帶羽毛的恐龍和古代鳥類都未及拍翼高飛逃避,當場喪生于纖細的火山灰中,掩埋至今。到九十年代初期帶羽毛的恐龍化石在遼寧出土,舉世矚目,頓成科研焦點。
另一批珍貴的化石是在云南澄江發現的寒武紀澄江生物群,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它展示了五億二千年至五億一千五百年前軟體物種的盛況。
其他珍貴展品還包括從未在香港展出的化石,如華美金鳳鳥、顧氏小盜龍,它們是現代鳥類的遠祖,亦有身高九米,在戈壁沙漠發現的查干諾爾龍,及目前發現體形最大,身長九米的松花江猛獁象。
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祿豐恐龍博物館及常州中華恐龍園提供的展品分七個主題展示,分別為“化石發掘場”、“古生代動物及植物”、“中生代動物”、“中生代恐龍”、“中生代植物”、“中生代羽毛恐龍及鳥類”及“新生代哺乳動物“。
展覽將由今日起至十一月二十五日在科學舘展出,這批化石來自中國內地,為恐龍的演化提供了線索,并成為研究鳥類、哺乳類動物和開花植物的崛起等課題的新材料。
出席展覽開幕典禮的主禮嘉賓包括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傳文體部副部長周珊珊、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劉兆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副所長耿元生、重慶自然博物館代館長歐陽輝博士、祿豐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張紹文,以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周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