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三月一日電 (記者 曉萍)近來,隨著香港“粵劇殿堂”新光戲院續約問題的解決,粵劇發展再度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業內人士認為政府對粵劇支持不足,特區政府則多番強調大力扶持、推廣粵劇的發展。
特區政府最新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指出,為支持粵劇研究及推廣,政府將在零九至一零年投放逾三千三百萬元(港元,下同),其中一千八百萬給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發展局獲五百萬元、演藝學院獲五百六十萬元、粵劇發展基金也可獲四百五十萬元。粵劇發展基金更再獲政府注資二千萬元。另外,政府還計劃與內地機構合辦粵港澳三地粵劇日。
香港特區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一日更撰文強調,粵劇是香港本土文化的代表。特區政府也因此大力扶持、推廣香港粵劇的發展。
曾德成以“香港粵劇的本土特色”為題,在其網上專欄“局長隨筆”撰文,闡述粵劇的發展和面對的問題。
“粵劇從當年的省城廣州流傳到香港后,有過很輝煌的成就,產生過很多蜚聲省港澳以至海外各地華埠的大老倌、劇目、劇團以至流派。在這過程中,連伴奏的音樂、樂器也有不少創新,使由粵劇派生出來的廣東音樂也蓬勃發展起來。如今論及粵劇的源流和發展,都一定不能不談到香港藝人的巨大貢獻。
粵劇和中國各地的戲曲藝術都一樣,是在民間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藝術形式,有非常鮮明的地方和民間特色,其中既有投草根民眾所好的俚俗一面,又有文人參與而寄情抒懷的高雅一面,當然更少不了的,是日夜靠這門技藝謀生的藝人作出的創作貢獻。這形成了中國戲曲雅俗共賞的特點,與西方廟堂之上的歌劇大異其趣。“
曾德成說,香港粵劇在發展至最高峰的期間,也是把以上特點發展得淋漓盡致的時候。那時,有大量不同年齡層的觀眾,有多如繁星的伶人戲子,也有不少修養非凡的編劇人才。他們共同在民間形成有香港特點的粵劇藝術。
粵劇的兩個主要陣地是過去省港并稱的廣州和香港。而粵劇在兩地的生態有別:香港粵劇始終根植于民間,由民間劇團藝人主導,而廣州粵劇則主要由政府牽頭,兩者在劇團經費、人才培訓、劇本編寫等等方面都有區別。曾德成認為,兩者之間的得失、利弊,很值得探討。
曾德成指出,近年隨著粵港關系加強,兩地粵劇恢復密切來往,正在通過加強交流,互相吸收對方的長處,補自己的不足。例如,廣州粵劇重新引入民間力量,不再清一色由官方主導;香港也由過去缺乏官方扶持到現在獲得政府大力支持,這主要是回歸以來十余年的事。
不過,近日新光戲院和北九龍裁判法院事件,在粵劇界中引發激烈回響,體現粵劇表演在香港的興衰,戲院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因此,特區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預算案中表示,零九年度政府將撥款一億八千六百萬元,將油麻地戲院及紅磚屋改建為戲曲中心,以培育更多優秀粵劇后進。
現時粵劇表演主要在北角新光戲院舉行,據政府消息人士表示,除了油麻地戲院和紅磚屋戲曲中心將在一一年啟用,提供三百個座位外,耗資七億三千萬元的高山劇場新翼,也將在一二年完成,屆時將提供六百個座位。而西九龍文娛藝術區也設有大型劇場,提供座位更達一千二百至一千四百多個,而附設的小型劇場也可提供四百多個座位。因此,在一一年后,共有二千七百多個座位的場地將陸續落成,供粵劇發展之用。(完)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