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高祖家鄉度假回來,驚悉香港也成了價值洼地,不知是喜是憂。
坐飛機抵港買奢侈品、各級各類名牌,血拼者揮汗成雨,也不致令一個免稅的自由港物價飛漲。然而,京津滬投資者南下炒股,深圳人出關掃樓,影響深遠又切近。同樣是買,不可等同視之。
香港媒體報道,"十一"黃金周期間,深圳樓市最低單日新盤成交僅6宗。相反,香港樓市表現不俗。出油自駕看樓,出錢重金買樓,內地豪客結隊而來,一擲千金。與此同時,不少內地投資客借赴港旅游機會,到香港銀行咨詢、開設證券投資賬戶。中銀香港位于灣仔的一家分行,1個小時內有超過10名操普通話的內地人士查詢開戶手續,至少有5人在查詢后即時開了戶。恒生銀行公關部發言人表示,近期查詢開戶的內地客絡繹不絕。
港股熱已非一日,近日更有"A股化"之論。內地,尤其珠三角居民到香港買股票早已司空見慣。國家外匯管理局試行投資港股自由行政策后,加速刺激內地資金透過各種管道入港。從該項政策出臺后香港股市每日交易量的增長,即可知內地資金進入香港股市的規模與速度。
至于深圳人買香港房的"新現象",據當地房地產業人士分析,原因有三:一、深港房價日益接近,部分深圳樓盤價格甚至高過香港;二、香港部分地區房價尚未恢復至1997年前的最高水平,租金回報率高于深圳;三、國慶前,央行、銀監會出臺政策,緊縮針對個人購買第二套住房的貸款,香港地區不受此政策約束。有膽識者,總結三個原因為一句話:香港是最新發現的價值洼地。
果真如此?
逐條剖析,處處可疑。其一,特區房價高過特別行政區,是特別行政區房價被低估還是特區房價被高估?其二,1997年前香港房價最高水平是已經破滅的泡沫,10年之后,當真涅槃重生,順利脫胎成反映真實供求關系的價格尺度?其三,香港房價既因深圳房價高而顯得相對較低,同理逆推,一旦深圳房價受制于宏觀調控而重挫,香港房價難道不會因此顯得相對較高?
由上詰問可知,香港房價是深圳房價的標準、底氣,反之則不然。事實上,一向獨占內地開放資本賬戶先試先行之利的香港,正處在通貨膨脹壓力加大、資產價格上升偏快的苦惱中。
經過4年年平均GDP(國民生產總值)7%的增長之后,香港面臨十年來最大的通貨膨脹壓力。港人也食豬肉。今年7月、8月,來自內地的食、消費品進口價格上漲,催動香港食品價格分別較上年同期上漲3.6%和4.6%。香港股市累計漲幅逾35%,房地產價格不斷飆升。官方預計,今年香港整體通貨膨脹率很可能升至2%,超出政府預期的1.5%。須知,盡管人均GDP名列全球前茅,香港人的年收入中值并不高,按聯系匯率,僅1.54萬美元。在通脹環境中,富者自可盡享不動產和金融資產價格上漲之利,貧者卻不得不扛起越來越沉重的生活成本負擔。港府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當然會努力穩定價格水平,但此時此刻,可供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施展的政策空間意外的窄。
種種尷尬皆由聯系匯率制度而起。
自1983年以來,香港實行聯系匯率制度,為了維持港元兌美元匯率不出7.75港元至7.85港元的區間,香港金管局等于將利率控制權交給了美聯儲議息會議。
美國次級貸款危機后,為對信心黯淡的市場有所表示,美聯儲躊躇再三,毅然打斷升息步伐,轉頭下調利率50個基點,至4.75%。此舉對美國經濟確有一定療傷作用,卻陷香港于兩難。流動性過剩產生的泡沫和相對有效的外匯管制,使中國內地成為一個充滿熱蒸汽的巨大的高壓鍋。對一塊躺在高壓鍋之側的彈丸之地而言,蒸汽受控釋放,固然可以是源源不斷的動力,沖蓋而出,也可以是助長泡沫、推高通脹的禍首。
內地資本賬戶先向香港開放,須衡量香港市場的承受力。更重要的,隨著內地外匯管制逐步放開,自由化進程加速,香港內地一體化程度提升,兩個市場泡沫與通貨膨脹的相互激勵、傳遞作用日漸明顯。決策層對投資港股自由行政策細則反復掂量,遲遲不決,顯然已看到資金沖擊對香港的影響,及香港市場動蕩對內地市場的反作用。投資者欲慷慨解囊之際,宜三思而后行。(陳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