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4日電 連日來,太湖藍藻爆發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無錫自來水發臭,難以飲用,《澳門日報》發表社論質問,太湖的美還能延續下去嗎?并指出太湖的水質變壞給人們再次敲響環保警鐘。
社論表示,其實,近年來,每到夏天藍藻都有不同程度的爆發。當地居民說:“這次鬧大了,大家才關注。是太湖給人們一點‘顏色’看看。” 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太湖水還絕少污染,但到九十年代,夏季藻類孳生所引發的惡臭已很常見,被當地人調侃為“臭美”。
曾讓人們引以為傲的蘇南鄉鎮企業繁榮、滬上騰飛和浙江臨湖地區民營經濟的原始積累,成為太湖污染的源頭。但更為嚴重的是,太湖藍藻爆發只是全國水污染形勢嚴峻的縮影。據二○○六年國家環保總局調查,全國七大水系地表水監測斷面中,一到三類水質占百分之四十一,四到五類占百分之三十二,劣五類水質為百分之二十七。 除珠江、長江干流水質較好外,遼河、淮河、黃河、松花江水質較差,海河污染嚴重。
湖泊水質監測結果更不樂觀,在二○○五年監測的二十八個國控重點湖(庫)中,滿足二類水質的湖(庫)只有兩個,僅占百分之七;三類水質的湖(庫)六個,占百分之二十一;四類水質的湖(庫)三個,占百分之十一;五類水質的湖(庫)五個,占百分之十八;劣五類水質湖(庫)高達十二個,占百分之四十三,其中太湖、滇池和巢湖水質均為劣五類,主要污染指針為總氮和總磷,它們是導致藍藻爆發的根本原因。
社論指出,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污染物的不斷累積以及污染治理的相對遲滯,水環境污染破壞效應集中發酵已從可能變為現實,給居民健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嚴重影響。同時也表明,中國的環境保護已處于非常急危和關鍵階段,只有采取果斷措施遏制污染的蔓延,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環境的需求;只有保護生態環境真正成為各級官員的自覺行動,才有可能遏制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