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7日電 人稱“網絡狂人”的馬云昨日(6日)再創奇跡,旗下新股阿里巴巴上市后單日爆升近兩倍,帶挈散戶發個小財之余,更使持有一點八九億股的公司主席馬云身家暴漲七十多億。香港《商報》發表時評指出,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阿里巴巴與馬云帶給我們的啟示,比起每手萬多元的新股回報更形珍貴。
時評表示,在知識經濟的新世紀,只要做足準備,把握時機,發揮創意,你的公司就可能成為另一家阿里巴巴,你都有可能成為另一個馬云。
一九九九年,馬云向十八位創業員工描繪阿里巴巴的未來:“要成為一家百年老店,進入全球十大網站之列!”當時在場者中相信這番話的,只有馬云自己。短短八年后,阿里巴巴不但成為了全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還在全球網絡交易市場中獨占鰲頭。回望阿里巴巴的成功之路,實由人才與知識鋪就。除了掌舵人馬云外,旗下的七千名員工中,亦不乏高知識、高學歷的專才與管理人才。足見在二十一世紀的新經濟模式中,能否善用知識力量已成了個人與企業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曾經自謔“不懂計算機”的馬云,之所以成功地將網絡商務引入中國,緣于他在九十年代訪美時,發現網絡上缺乏中文商務信息。出身外語系的馬云,掌握了通往世界的鑰匙———英語,使其能走在時代的前端,開創一番事業。馬云創業的故事告訴我們:知識經濟的新世紀,是一個競爭無疆界、機會無疆界的新世紀,要求存爭勝,就要具有國際視野,抗拒封閉,敢于走出去,從高處透視世界。
馬云的成功,還在于他洞悉未來的能力,看到了B2B的網絡商機,看到淘寶網有可能打敗eBay后,與旗下的員工埋首苦干,將虛擬的網絡概念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商業運作。相比起二千年爆破時的科網股群,阿里巴巴與其它至今屹立股市的科網巨企,無不具有務實的特性,每年為股東們帶來豐厚、高增長的回報。可見在知識經濟的大勢中,企業必須將創新意念與實務緊密結合。概念藍圖,可以天馬行空;業務發展,必須腳踏實地。
時評最后指出,《孫子兵法》曰:“不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香港只要做好準備,放棄短炒心態,不僅僅醉心于財技和概念的包裝,作為個人者,努力汲收知識,練就真材實學;作為企業者,不斷求變自強,提升營運中的知識含量。再加上神州大地的廣闊發展空間,使香港經濟轉型之路變得更加順暢,終有一天,亦可涌現出香港的“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