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從來都是用腳投票的
香港有什么好?為什么要跑那么老遠生孩子?一個母親,為什么要在香港莫名其妙背上一個“內地孕婦”的罵名?
小霞說得很樸實:香港當然好一點。上學、看病都可以不用錢,英文也可以學好一點,不用像我在深圳這么辛苦。
中介沈姐說得更玄乎:“香港永久居留權——高福利、免費教育、健全醫療、130多個國家出國免簽;第二胎;優秀的醫療,生產更放心……”
但有不少內地民眾對此仍心存疑慮。天涯論壇親子中心版上,一個叫“牙膏皮換糖”的網友留言:“我覺得真的沒有必要跑那么遠去生,何必為了那一張紙就這樣勞師動眾,難道孩子跟你不是一個籍貫,就光榮很多嗎?真搞不懂干嗎去那些地方!……你看看香港的新聞,對于這類事情,香港從民眾到醫務工作人員對這類事情都很反感!”
另一個網友跟帖:“人家不歡迎我們,我們就不要去。人家也是辛苦建立的,憑什么你去坐享其成?”
也有許多人同情和理解在香港醫院里的內地媽媽:“你們可以瞧不起她們,但你們父母生下你們的時候是不是也是想盡辦法為你們爭取過最好的條件?可憐天下父母心,如果不是為了孩子,那些孕婦怎么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孕育下一代?”
“人往高處走,很正常。人民從來都是用腳投票的。”一個網友留言。
香港人身份好,還是內地人身份好,這實在是見仁見智的話題。
在香港,記者遇到一位20年前從廣州來到香港的移民黃先生,他講起自己當年來香港的經歷,笑笑說:“其實我很理解這些孕婦。香港社會真的有許多比內地完善的地方。比如醫療制度、養老制度、教育制度,還比如一些公共福利。這些對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很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在香港這么多年,我經常回廣州,去北京、上海,盡管中國內地發展很快,但是城市畢竟沒有香港這么成熟。香港給人很強的安全感。”
黃先生說的“安全感”,在威爾斯親王醫院里吃北京菜的陳太太覺得無所謂,陳太太反而覺得“香港地方小,房子又小,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小孩上學連操場都沒有,有什么好的?”但是屯門醫院里,常常目不轉睛站在育嬰房前的小霞卻對“安全感”感同身受。
“你在香港你不知道。我在深圳住了快5年了還是拿的暫住證,公司效益也一般,什么福利都沒有。平常還好,就是不敢生病,一生病錢就白存了。我們也沒什么積蓄,也不知道小孩以后上學的錢怎么辦。香港這邊有社會保障,這些都能保證的。”
小霞的口袋里,一直放著中介沈姐的卡片,上面有沈姐的電話,也有醒目的那句話:“香港永久居留權——送給寶寶一生最好的禮物!”
我不知道“急診”的小霞會不會“走數”,但為了孩子,似乎一切對于她都是值得的。
離開的時候,小霞還開了個玩笑:“你看前兩天香港政府引進優才,郎朗、李云迪還有奧運冠軍都報名了,立刻就成了香港永久居民。我把孩子生在香港,其實也一樣嘛。”
話是沒錯。如果是合法赴港生子,此次哄炒的內地孕婦風潮,其實仍是移民問題的延續。
近年來,中國內地每年都有至少4萬多人移民美國,4萬多人移民加拿大,移民澳洲的中國人早已超過數十萬。而香港這個被稱為“移民城市”的國際都會,從開埠之初7000多人的總人口發展到百年后今天的700萬人口,其中80%以上都是來自中國內地的移民。據統計,1996年香港人口中,30%是內地移民,而另外60%在香港出生的人口上一兩代也都是內地移民到香港的。移民問題,一直是香港最重要的社會問題之一。
對于許多人而言,移民是為了更好的福利,“引進優才”是用才華換福利,“投資移民”是用金錢換福利,那么用“生孩子”的辦法,在社工教授周永新來看,也算是用年輕勞動力換福利。
周永新說:“樂觀一點看,香港的生育率這些年一直在下降,社會老齡化問題嚴重。如果內地孕婦在港生子,小孩也能在香港長期發展,那么對調整香港人口結構,增加青壯年勞動力是件大好事。其實香港居民大多數也是內地移民,相當大一部分還是非法移民,他們心里是明白的。給大家一些時間去相互諒解,矛盾遲早要解決。”
我想起一直愿意站在育嬰房前的小霞,和里面那些粉紅色的孩子。
20年之后,這些內地媽媽和香港媽媽的孩子們,若是知道當年曾在同一個房間里呱呱墜地,一切抱怨也許都不必再提了。就像今天的內地人和香港人,若干年前,我們還不是一樣,從同一片土地上,走進這相隔千里的世界?
(注:小霞、阿May等均為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艾墨
[上一頁]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