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京港經貿合作會議(2004年9月)
2004年9月,京港共同簽署了“經貿合作會議”合作機制。
第一層次為京港兩地行政首長高層會晤;第二層次由北京市一位副市長和香港財政司司長主持,負責落實具體合作計劃;第三層次由雙方的聯絡辦公室主持,負責日常溝通。京港合作以經貿為主,涵蓋文化、旅游、環保、人力資源和奧運經濟等7大領域。
該機制建立以來,京港兩地在重點領域的交流合作取得了較好效果。近期,兩地將圍繞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的機遇,全面落實CEPA各項措施,著重在經貿、教育、文化、旅游、人才、環保和奧運經濟等多個領域推進合作。
點評:北京在借鑒香港的總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香港對北京城市建設應從目前主要的基建層面拓展到更深層次的城市規劃發展。
NO.7,津港長期經貿合作機制(2005年9月)
2005年9月在香港舉行的“天津周”活動期間,天津市商務委員會與香港貿發局簽署了長期經貿合作機制協議書。次年7月,兩機構在天津聯合舉辦了‘津港企業合作開拓國際市場’研討會暨香港貿發局服務展示活動。
津港長期合作機制重點推動了三方面的合作:香港可以充當服務天津的資金管道,為天津引來大量港資和國際資金;津港在發展海港業務上,可以成為理想的伙伴;香港可以成為天津企業聯系國際的商貿平臺。
點評:天津傳統制造業比較強,香港服務業比較發達,有很大互補余地。下一步天津應該加強學習香港的金融發展經驗。
NO.8,粵港衛生應急合作機制(2005年11月)
2005年11月3日,在SARS、禽流感肆虐之后,廣東省衛生應急考察團與香港衛生署共同舉行“粵港流感和禽流感大流行應對工作會議”,旨在加強粵港衛生應急交流與合作,構建粵港衛生應急聯動機制,提高非典、人禽流感等重大傳染病的應急處理能力。會議達成以下共識:一是加強監測合作;二是健全預警機制;三是實施聯防聯控;四是技術資源共享。
點評: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今后公共衛生事業應該形成社會化、全民的社會保障機制。
NO.9,供港澳農產品檢貿合作機制(2006年9月)
2006年9月14日,商務部和質檢總局在深圳聯合召開了首次全國供港澳農產品工作會議,香港衛生福利及食物局、澳門民政總署相關官員與會。會議簽署了《供港澳農產品檢貿合作機制》備忘錄。該機制確定,在進一步密切部門間合作的前提下,通過進一步加強供港澳農產品生產、加工、儲存場所的注冊、備案管理,提高準入門檻;切實加強對生產、加工基地的監控工作;大力推進“公司+基地+標準化”生產模式;加快電子監管推廣;加強誠信制度建設,保障港澳農產品市場繁榮穩定。
目前,本港80%活大豬、50%活雞、所有活中豬和活牛,澳門市場所有活畜禽,以及大部分鮮蔬等由內地供應。
點評:卓有成效,但香港方面缺乏與內地基地、基層生產組織之間的有效合作機制,因過于被動而增添不放心的因素,有較大改善余地。
NO.10,《“十一五”與香港發展》行動綱領(2007年1月)
2006年全國兩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首次將香港列入,明確表示國家支持香港發展金融、物流、旅游、信息等服務業,保持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等地位。2006年9月,香港召開“十一五”與香港發展經濟高峰會,工商界、專業界、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社會人士,共同探討在國家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下香港未來的發展。2007年1月15日,港府公布了《“十一五”與香港發展》經濟高峰會報告及行動綱領,積極回應國家“十一五”規劃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該“行動綱領”共有50項策略性建議和207項具體建議,內容包括發展和利用“香港品牌”,更充分地發揮CEPA的潛力和效益,提高跨界貨運的成本效益,積極推進跨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專業界別與內地同業的合作,提高香港的創新能力及技術水平,鞏固香港世界級創新科技活動的區域樞紐,加強與內地的人才交流及科研合作,推動香港成為亞洲重點數據中心等。
點評:應該說這是截至目前最為重要的一個融合機制,它有利于把香港納入國家的宏觀發展戰略,使內地真正成為香港發展的大后方。香港應該在如何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就如何融入內地、創新合作模式繼續加強研究。(王金志)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