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付出慘痛代價,但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并非一無所獲,應該說是得的有限,失的更多
“今夜,我宣布美國在伊拉克的作戰任務已經結束。‘伊拉克自由’行動結束了,現在伊拉克人民對自己國家的安全負有主要責任。”8月3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發表了這番對于伊拉克戰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講話。歷時七年半的美軍作戰任務結束了,但發動戰爭時承諾的“民主、繁榮、安定”在伊拉克難見蹤影,5萬名美軍士兵繼續留在伊拉克。
伊拉克戰爭對于美國人和伊拉克人來說都如一場噩夢。雖然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也并非一無所獲,應該說是得的有限,失的更多。
從得的方面來說,美國最大的成功便是以反恐之名推翻了薩達姆政權,并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發動戰爭的戰略目標。海灣戰爭以來,薩達姆政權始終威脅著美國在中東的利益和以色列的安全,也一直是布什父子的眼中釘、肉中刺。事實上,早在小布什政府上臺前,美國“新保守派”就提出了“打伊倒薩”的設想。“9·11”事件后不久,布什在2002年的“國情咨文”中提出“邪惡軸心”之說,伊拉克被列入軸心之首。同年6月,布什提出“先發制人”戰略,之后美國便開始加緊在海灣地區的戰略部署。從美軍不到20天攻陷巴格達就可看出其準備之充分。
其次,通過鏟除中東地區的反美堡壘、建立起親美政權,美國將其軍事力量深入駐扎到了中東核心地帶,牽制、震懾了伊拉克周邊的伊朗、敘利亞等中東反美國家,鞏固了美國在該地區的地位。
再有,美國基本確立了對伊拉克石油的發言權和控制權,還通過強加的《伊拉克石油法》,使伊拉克石油資源將向國外石油公司開放,并進而壟斷了伊拉克的石油生產。
但是,美國在這場戰爭中的損失之大恐怕是始料未及的。其一,美國為戰爭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民眾不滿情緒高漲,國家硬實力遭受重創。截至今年8月16日,駐伊美軍死亡總數已達4415人,約3.2萬人在戰斗中受傷。截至8月19日,美國用于伊戰的開支已達7423億美元,超過當年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的費用,平均每天耗費2.75億美元。
其二,由于偏離反恐道路,美國深陷兩場戰爭泥潭。2003年剛在阿富汗取得勝利的美軍,沒有乘勝打擊分散在各地的基地組織,反而轉向發動伊拉克戰爭,不但把伊拉克推到了內戰邊緣,美國陷入了“打不贏、輸不起、走不了”的困境,也導致“基地”組織等勢力乘機興風作浪,阿富汗的局勢不斷惡化。而且由于反恐資源受牽制,美國本土也面臨恐怖活動的威脅。
其三,美國的國際形象和“軟實力”嚴重受損。伊拉克戰爭合法性很低,缺乏道義支持,美國的強權行為對其國際形象造成的損害至今難以修復。此外,阿布格萊布監獄的虐囚事件,以及黑水公司亂殺平民的丑聞,都使美國人權衛士的形象大打折扣。
其四,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有所下降。兩伊平衡被破壞,伊朗少了伊拉克的羈絆,影響力大增,并深入伊拉克;而且美國對以色列的控制力下降,與土耳其的關系被削弱。美國與穆斯林的矛盾急劇加深,溫和穆斯林國家也表示出對美國的不滿。
雖然今后美對伊的軍事行動將轉變為外交行動,但伊戰并未真正結束。美國《新聞周刊》文章稱,在月底前減少美軍人數與其說是軍事行動的重大調整,倒不如說是美國的一項政治舉措,最后一支作戰部隊的撤離絕對不意味著作戰行動的結束。分析原因,一是伊拉克國內及周邊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新政府還未組建起來。在美軍撤退之際,伊拉克的暴力活動更加頻繁。7月在襲擊中喪生的平民多達535人,創兩年來最高,8月25日一天伊拉克9個省接連發生14起爆炸。而缺乏作戰能力的伊拉克安全部隊還難以穩定局勢,保障安定。二是奧巴馬將撤軍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以在中期選舉前做出政績,但如果撤軍后伊拉克的國內狀況較撤軍前更加惡化,就會給共和黨以把柄,并且不利于其拉攏選民。可以看到,留下的5萬美軍士兵仍然非常有戰斗力,并且有足夠的重型武器裝備,可以實施軍事行動。駐伊拉克美軍最高司令奧迪爾諾也說,如果接替美軍的伊拉克安全部隊“徹底失敗”,美軍將會重新承擔起在伊拉克的戰斗任務。
真正需要擔心的還是2011年底美軍全部撤離后。伊拉克要實現局勢平穩、經濟復蘇至少需要五到十年,如果美軍明年真的實現全部撤離,形勢確實令人擔憂。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網站的文章說,負責培訓伊拉克部隊的美國將軍表示,美軍正在進行讓北約繼續培訓伊拉克部隊的談判,取代美伊安全協議,新協議也許是對美國有利的,但這取決于伊拉克新政府的組成,如新政府是親伊朗的,恐怕就會與伊朗尋求安全協議。然而,即使真的交給北約,伊拉克仍是對美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美國不會放棄伊拉克。
未來,美國在維護安全局勢、進行重建以外,仍會積極調解伊拉克國內宗教派系關系,促成民族和解,推動新政府的盡快建立和平穩過渡,并盡量削弱周邊國家和教派勢力對伊國內政治的影響,以保證伊拉克政權的親美屬性,維護伊戰成果。□(文/杜蘭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美國研究部)
參與互動(0) | 【編輯:曹昆】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