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片2:巴以再次在美“面對面” 翻版還是突破?
配音:巴以領導人在美國會面,最廣為人們記住的一幕發生在1993年9月13日的上午11時。當時,美國、巴勒斯坦、以色列三國領導人克林頓、阿拉法特和拉賓,在白宮南草坪隆重簽署巴以和平協議,這是中東和平進程中劃時代的里程碑。簽字后,阿拉法特與拉賓互相握手,這也是兩位過去幾十年相互視為仇敵的領導人首次握手。阿拉法特、拉賓,以及當時任以色列外長的佩雷斯,因此于第二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拉賓卻也因此受到反對巴以和平進程的以色列右翼人士敵視,于兩年后遇刺身亡。
近10年來,巴以領導人也曾三次在美國“面對面”。2000年7月,克林頓在戴維營見證了巴以領導人阿拉法特和巴拉克的握手。2007年11月,在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邀請下,當時的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和巴勒斯坦領導人阿巴斯坐到了一起。而今年9月,應美國總統奧巴馬的邀請,巴以雙方領導人再赴美國展開和談。
主持人:美國民眾是怎么來看待奧巴馬先生撮合巴以雙方進行會談的,我們現在要連線中新社駐美國華盛頓的記者德永健。德永健你好,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美國民眾對于奧巴馬先生撮合巴以和談,他們是怎么看的?
德永健:民眾及輿論對這場談判是普遍持懷疑態度的,外界對談判前景普遍悲觀,但是巴以做出妥協,達成和平協議并非毫無可能,就是奧巴馬的全力爭取和施壓,這點我覺得也非常重要。等于說雖然是大家都不看好,但也可以說這個談判這個門并沒有完全關上。
主持人:好,謝謝德永健先生和我們進行連線,稍候我們還會繼續和您連線。葉海林先生,我們《天下天天談》的微博網友也發來提問,說撮合巴以和談,似乎成為美國歷任總統必須要去做的一件工作。撮合巴以和談對于美國總統來說,是不是有著什么特殊的意味或者特殊的含義,奧巴馬為什么要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全力去促成它?
葉海林:每一屆美國總統在這個問題上都會下很多功夫,但沒有一屆美國總統會認為真的能夠在他們任期內把這個問題結束,或許當年93年在奧斯陸的時候,威廉·克林頓總統曾經有過這個想法,因為那個時候的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一邊的領導人是拉賓,他的左翼政府在內閣當中,和在國會當中有很大的優勢。也就是拉賓可以不顧右翼的反對去干點什么事,他的對手就是巴勒斯坦一方面是阿拉法特,阿拉法特活著的時候,任何人奉阿拉法特為唯一的領袖,他的發言是一言九鼎的。這兩個人分別在本國內部都有很強的影響力,他們想干的事情他們干得成,這應該說在20年的談判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現在也不會再有,因為我們知道以色列現在是右翼執政,既使是左翼上臺,也是一個左翼的弱勢政府,巴勒斯坦其實已經分裂了,阿拉法特的政權其實是控制不了加沙的哈馬斯的,在這種情況下,讓巴基斯坦和以色列再達成一個痛苦的和談協議,并且把它付諸實施,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件事美國總統明白,美國老百姓其實也明白,只不過在中期選舉之前,你要做出一個動作,你要表示這件事情你關心,你不能說置猶太人的利益而不顧,但是至于說你究竟談得成,談不成,沒人對奧巴馬抱有什么樣的指望,他不是克林頓,克林頓當年干得成,也不是因為他的能力有多強,是那個時候因為有拉賓和阿拉法特在,而今天內坦尼亞胡和阿巴斯已經不是當年那一代領導人,他們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
主持人:但是這個奧巴馬先生最近確實也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從伊拉克撤出全部的駐伊美軍的這件事情,我們先回到8月底的一個子夜時分,我們從美軍駐伊拉克第4斯特賴克旅他們的執行任務開始說起。
小片3:美軍從伊拉克的“勝利大逃亡”
2010年8月底的一個子夜時分,美軍駐伊拉克第4斯特賴克旅開始執行他們在伊拉克的最后一項任務:奔赴500公里以外的伊拉克-科威特邊界,完成從伊拉克的撤軍行動。
為了防止遭到襲擊,指揮官花費數周研究行軍路上可能出現的危險。美國軍方允許媒體記者隨軍,但直到最后一批人員撤出前,不得報道任何的撤軍細節,并且撤離行動只能在夜間進行。
當這支部隊的最后一列車隊在凌晨抵達伊拉克和科威特邊界后,美聯社的記者描述說,“兩名全副武裝的士兵跳下裝甲車,互相比賽著跑進科威特”。
同期:美軍士兵
來到科威特的感受
第一是不會再有人對我們開槍了
第二是我終于可以回家了
同期:美軍士兵
我現在的感覺簡直是太輕松了
在裝甲車里 我呆了12個月
現在我終于從里面出來了
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執行任務
這種感覺 真是太好了
參與互動(0) | 【編輯:曹昆】 |
相關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