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巴基斯坦特達9月22日電 (姚洪華)中國國際救援醫療隊已出動2批次近80名隊員,在短短的20多天的時間里共救治患者一萬余人次,危重病號100余例,受到當地政府和災民的高度贊譽。
“快,準備卡托普利、靜脈微量泵、心電監護……”9月21日上午11點10分,在“中國流動醫院”,一位血壓高達225﹨120 mmHg的巴基斯坦老人,奄奄一息,情況非常危險。首席醫療官、武警總醫院副院長梁立武迅速帶領唐紅衛等幾名醫生展開搶救。半個小時后,這位名叫阿里姆的老人轉危為安,脫離了生命危險。老人非常感動,通過志愿者表達謝意:“中國醫生是我們好兄弟,感謝中國,感謝中國醫生!”
“王軍是個好醫生!”當地志愿者夏這樣評價王軍。而曾接受過王軍治療的患兒父親庫桑卻不這樣認為。“好醫生?不……”正當大家為他的回答感到詫異時,庫桑接著說:“前面還應該再加一個‘最’字,他是最好的醫生,是傳遞中巴友誼的白衣天使。”
9月13日凌晨2:40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劃破夜的寂靜。一名30多歲的巴基斯坦男子焦急地等在“中國流動醫院”門口,懷中抱著的患兒呼吸急促、臉色蒼白、脈搏細弱。
睡夢中的兒科醫生聽見聲響,一咕嚕爬了起來,隨手抓起枕邊的聽診器,迅速趕到內科帳篷。
患兒腹瀉,不停地嘔吐,已嚴重脫水。通過診斷,該患兒為急性胃腸炎,王軍立即采取補液、抗炎和調整電解質紊亂等措施。好幾次,患兒的嘔吐物濺了王醫生一身,但他全然不顧。2個多小時后,患兒的病情穩定。王醫生回宿舍換身衣服,又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孩子的父親非常感動:“中國醫生像親人一樣對待我們,這讓我們非常感動。感謝中國兄弟,感謝中國醫生對我們的救助!”
到達災區后,王軍和隊友們一起不分晝夜地工作,把愛心獻給巴基斯坦兒童,每天接診兒童達100多人次,有時,為了多看一名患兒,甚至顧不上休息,顧不上吃飯。
“蛆,蠅蛆……”9月13日中午,在外科帳篷內,朱靜和隊友劉小麗全神貫注地為一名患兒清洗腳上的傷處。突然,在場的志愿者抑制不住惡心,轉身沖出帳篷,一吐瀉地。
面對一堆不停蠕動的蠅蛆,小朱的腸胃也一陣陣地翻動,但強烈的責任感讓她意識到,走出國門,代表的是中國,代表的是中國醫生,越是關鍵時刻,越要挺得住。朱靜和劉小麗平靜地將蛆蟲一條條取了出來,數了數,整整18條。
像這樣的場景在她們眼里也許早已習以為常,但他們也常常因此而提不起食欲。“這樣挺好的,剛好可以趁機減減肥!”本來就略顯清瘦的朱靜幽默地笑了笑。
“吃飯了,我來換你吃飯。”看到這句最普通不過的話,可能沒有人會在意。其實,這只是護理組護士朱靜用手做的一個扒飯的手勢,示意已到午飯時間,仍堅守崗位的隊友回去吃飯。
進入災區后,由于當地氣溫高,加之勞累過度,護士朱靜的嗓子上火發炎,又痛又啞,幾乎說不出話來。即使這樣,但她始終不向困難低頭,一連幾天都用手比劃著堅持工作。
她們的真情付出贏得了當地災民的尊敬,有位當地小姑娘每天都帶著自己的弟弟和妹妹到“中國流動醫院”,送上為醫療隊員糖果、發卡等禮物,來看望他們心目中最可敬的“中國女醫生”。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疾病面前,藥品不足,再好的醫生也會束手無策。”皮膚科醫生李志強的話看似有些絕對,其實不無道理。
由于洪災、衛生條件和生活習慣等因素,當地群眾皮膚病的發病率遠超預計,特別是膿瘡疹和皮膚真菌感染收治率非常高。
災區成千上萬的皮膚病患者等待治療,“流動醫院”雖攜帶了大量藥品,但在海量的患者面前也顯得很緊張。怎么辦?作為醫療隊藥師的王鳳林心情十分沉重。他和隊友一起不分白天黑夜地研究琢磨,極力想尋找一種可行的解決辦法。很快,他們發現,根據藥理特性,結合臨床經驗可以將現有的一些抗生素通過加水、稀釋等措施,能否將原為口服、注射用途的藥品改為外用呢。他們經過反復地研究論證,試驗取得了成功,緩解了皮膚病藥品緊缺的問題。
“小創新”解決了大問題。他們這一創新在“流動醫院”迅速推廣,甚至有不少當地醫生在藥品不充足的情況下,也開始采用這一方法。得知這一情況,巴基斯坦當地的醫生默汗默德專門從50多公里趕過來:“中國醫生不僅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而且還善于創新、善于研究,幫了我們的大忙,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榜樣!”完
參與互動(0) | 【編輯:謝宏鈺】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