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日本自衛隊:美軍牽線的風箏
日本自衛隊具備較強的空中和海上綜合作戰能力,但不是完全自主的“老虎”,在作戰指揮、戰略預警、武器裝備、登島作戰等諸多方面,仍然離不開其背后的美國。
與日本政府“購買釣魚島”同步,日本眾議員、前防衛相石破茂在競選自民黨總裁的記者會上宣稱要將“自衛隊”升格為“國防軍”。這支目前沒有正規軍“名分”的軍事力量,一直備受東亞國家關注,其實力究竟如何?
日本自衛隊的總體規模不大,現役兵力約24.77萬人,其中,陸上自衛隊15.1萬人,海上自衛隊(包括航空兵)4.55萬人,航空自衛隊4.7萬人。日本每年防務預算接近國內生產總值的1%,2012財年防務預算申請額為4.8萬億日元(約625億美元),自衛隊人均軍費開支超過25萬美元,在世界上排名十分靠前。
靠著“兵少”和“錢多”,再加上日本國內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工業制造能力均居世界前列,自衛隊的武器裝備相當精良。比如,陸上自衛隊裝備的333輛90式主戰坦克,在世界“坦克排行榜”上一般能排進前三;海上自衛隊的水雷戰能力和綜合反潛作戰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具備較強的艦艇編隊防空作戰能力和制海作戰能力,正在加強遠海投送、兩棲登島和區域反導等作戰能力。
從總體上說,日本的軍事工業體系比較完備,技術水平較高。先進武器裝備以引進為主的同時,日本重視國產化,自衛隊很多武器裝備型號的尾綴都以J(即Japan)標示,表明這些武器是在日本國內通過引進許可證進行生產制造的。日本甚至通過研制大型固體運載火箭的方式,已掌握了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的所有關鍵技術。
不過,日本的軍工生產也有兩大“命門”。一是“內需不足”。自衛隊的武器裝備需求有限,又受到“武器出口三原則”的限制,武器裝備發展在質量與數量上的矛盾客觀存在且難以解決,日本多數國產武器裝備“質優價高”,難以大量采購和裝備,一旦發生戰事能否具備持續作戰能力,還是一個大問號。
目前,日本政府正在繞著圈子、想方設法搞變通,向東南亞國家提供所謂“防務技術援助”,試圖突破或放棄武器裝備出口的限制法規,其動向和意圖均值得密切關注。
二是“受制于美”。日本的武器研發一直受到美國的嚴格控制,在一些重大核心技術方面還完全受制于美國。例如,海上自衛隊大多數驅逐艦的動力裝置皆是從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引進的LM2500型燃氣輪機;金剛級和愛宕級宙斯盾驅逐艦以及鳥海級驅逐艦等,均采用美國Mk41型導彈垂直發射系統以及“標準”系列艦空導彈和“阿斯洛克”反潛導彈。日本電子信息工業相當發達,但在高性能的大型相控陣艦載雷達、數據鏈、預警機等核心裝備方面,仍需從美國直接引進。
航空自衛隊的主戰飛機、直升機、中遠程地空導彈等,也都是美國的“舶來品”,真正的日本設計成分十分有限。日本在高性能航空發動機方面沒有自主能力,也缺少航空技術研究開發必不可少的大型超聲速風洞等關鍵基礎設施。航空自衛隊的F-2戰斗機幾乎就是美國F-16的“拷貝”,而且渦扇發動機是由美國提供的低端產品,具有“先天性心臟病”,導致其整體作戰性能大受限制。盡管日本也自行開發出P-1大型反潛巡邏機,但日本的第五代戰斗機“心神”一直仍然停留于紙面和模型,日本要想獨立自主地研制出高性能的新一代先進戰斗機,在技術實力和外部條件上仍然困難重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美國和日本建有雙邊軍事同盟關系,名為“平等伙伴”,實則是“一主一仆”。如果把日本自衛隊比作風箏,那么牽線放飛者就是美國軍隊。而這個放飛者也有自己說不清楚的苦處,既希望自己手中的風箏能夠高飛起來,也就是讓日本自衛隊具備較強的與美軍進行聯合作戰的實力和協同能力,又害怕這只風箏飛得太高而斷線失控。畢竟,當年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率領大型航空母艦編隊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戰略母港的“珍珠港事件”,讓美國人永遠無法忘卻。這種矛盾糾結的心態和局面,估計一時半會兒還不會徹底改變。
總之,日本自衛隊已經具備較強的空中和海上綜合作戰能力,但不是完全自主的“老虎”,在作戰指揮、戰略預警、武器裝備、登島作戰等諸多方面,仍然離不開其背后的美國。換言之,沒有美國支持,日本自衛隊的體系作戰能力將會大打折扣。
如果日本能夠繼續恪守“專守防衛”政策,在法律框架限制內適度發展自衛力量,不把任何周邊國家作為“靶子”,周邊國家還可繼續予以觀察。但是,一旦日本政府錯誤地估計和判斷形勢,把自衛隊擴充為真正的戰爭力量,其結果早在1945年就已有歷史的證明。亞洲乃至世界愛好和平的人都不希望這種歷史重演。(葛立德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軍事后勤與軍事科技裝備教研部)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