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療隊在西非實施首例骨搬運術 下肢畸形患兒重獲新生
中新網南寧3月6日電 (龍慧英 鄭志大)據第24批援尼日爾中國醫療隊(以下簡稱中國醫療隊)6日提供的信息,近日,該醫療隊副隊長、創傷骨科專家農建部帶領中尼骨科團隊,運用骨搬運技術(Ilizarov技術)成功治愈一名骨折后下肢嚴重畸形患兒,這是西非地區首次成功應用該技術。
尼日爾一名5歲小男孩因一次意外造成左股骨下段骨折,經歷了9次手術依然未能痊愈。患兒骨折部位反復感染,導致骨不連,患肢嚴重縮短畸形,縮短近10厘米,肢體功能喪失,無法站立行走。
“孩子的情況讓我們很心痛,更堅定了我們要創造奇跡的決心。”農建部說。面對復雜病情,他多次詳細為患兒查體,組織中尼醫護團隊進行多次討論,最后提出引進先進的骨搬運技術進行治療。然而,這項需要毫米級精準操作的治療方案,在西非地區尚屬技術空白。
手術方案確定后,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首先擺在醫生面前的就是醫療器械和耗材的匱乏。當中國醫療隊找遍尼日爾綜合醫院醫療倉庫,卻發現連最基礎的骨搬運外固定支架都沒有。
“不能讓孩子這樣等下去。”中國醫療隊立即啟動“跨國生命通道”,經多方奔走,最終從中國爭取到無償捐贈用于骨搬運手術的外固定支架,并克服重重困難將器械耗材從相隔萬里的中國運抵尼亞美。
這臺手術由農建部主刀,中國醫療隊麻醉科主任醫師饒杰組織患兒麻醉,團隊其他成員積極參與手術,時刻關注患兒手術進展。
在手術臺上,中尼醫療團隊面臨著一場巨大挑戰。面對患兒肢體嚴重攣縮畸形、局部軟組織疤痕粘連以及骨折端嚴重硬化等復雜情況,中尼兩國醫生密切協作,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精湛的醫術,經過細致而有序的操作,最終成功實現了骨折端的復位與固定,并安裝了骨搬運外固定支架。
術后,中國醫療隊專家每日堅持查房,指導當地醫護人員進行術后護理及外固定支架的調整。經過100余天的悉心照料與精心治療,患兒的骨折部位完全愈合,下肢畸形得到徹底矯正,雙腿長度恢復一致。
目前,患兒已能夠正常站立,并接受進一步的康復訓練。“是中國醫生給了孩子第二次生命。”患兒家屬對治療效果非常滿意,向中國醫生連聲道謝。
骨搬運技術是一種通過外固定支架逐步延長骨骼的治療方法,適用于復雜骨折、骨不連和肢體畸形等病癥。該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已被廣泛應用,但在西非地區尚屬首次。此次手術的成功,不僅填補了該地區在這一技術領域的空白,也為未來類似病例的治療提供寶貴經驗和參考。
據悉,第24批援尼日爾中國醫療隊由廣西壯族自治區選派,共30名隊員。該醫療隊用精湛的技術搭建愛的橋梁,書寫中尼友誼贊歌。(完)


國際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3日 11:33:11
- 2025年04月03日 10:53:46
- 2025年04月03日 10:47:58
- 2025年04月03日 08:18:12
- 2025年04月02日 15: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