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在大華盛頓地區弗吉尼亞州菲爾法克斯郡的一場競選造勢活動中,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約翰·麥凱恩繼續猛烈抨擊奧巴馬的內政外交政策。麥凱恩說,奧巴馬的稅收政策將給美國人沉重的負擔,奧巴馬的外交妥協政策,將導致美國的安全受到威脅。圖為麥凱恩在當天的演講中。 中新社發 邱江波 攝
|
9月10日,在大華盛頓地區弗吉尼亞州菲爾法克斯郡的一場競選造勢活動中,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約翰·麥凱恩繼續猛烈抨擊奧巴馬的內政外交政策。麥凱恩說,奧巴馬的稅收政策將給美國人沉重的負擔,奧巴馬的外交妥協政策,將導致美國的安全受到威脅。圖為麥凱恩在當天的演講中。 中新社發 邱江波 攝
|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民主黨在國家危難之中把奧巴馬塑造成一位超人,似乎世界正在等待他的拯救。麥凱恩看上去雖然更具“超人”履歷,卻要把自己變為“公仆”,相信社會最終會拯救破產的政府
在剛剛結束的共和黨代表大會上,72歲的麥凱恩正式接受了本黨提名。他的提名演講并未受到媒體的佳評,甚至主流意見認為這次代表大會被他捧出的新星佩林喧賓奪主。但是,人們大多忘記:士氣渙散、聲名狼藉的共和黨至今居然在大選中還可以一戰,全有賴于麥凱恩的個人品格策略。
麥凱恩以講述越戰經歷而結束其提名演講。不過,他所強調的不是他個人的勇氣,而是這種“勇氣的限度”。
他是在負傷的情況下自報奮勇地執行最危險的飛行。他經常超越命令冒險低飛來捕捉戰機。那天起飛前,大家還告訴他小心點,他則不屑地說:“不必為我擔心。”結果,他被擊落而成為戰俘。他坦率地承認,到此為止,他一切行為都是逞個人之勇:自己是個超人,無往不勝,沒有受不了的東西。
但是,在被擊落后,他雙臂負傷、全身不能動,在沒有適當治療的情況下被扔到牢房中,已經奄奄一息,是在兩位同牢的美國戰俘照料下生存下來。當越方知道他父親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總司令時,提出提前釋放他。當時獄中的美軍戰俘中有個不成文的規矩:誰先來誰先走。麥凱恩知道有位戰俘早于他進來,因而拒絕先于難友被釋放。結果,他又呆了四年,并經受了更嚴酷的折磨。最后,他因忍受不了酷刑而精神崩潰,寫了悔過書。
當他回到自己的牢房時,內心充滿了羞恥,覺得自己是個叛徒,無顏再見難友。這時,隔壁牢房的一位戰俘通過獄中發明的敲墻聲音符號告訴他:不要責怪自己,沒有人指望一個人能扛得住這樣的折磨。你可以被擊敗。只是你現在要把自己振作起來再次抗爭。于是,他已經崩潰的精神又一次復蘇了。
麥凱恩最后說:“這種經驗徹底改變了我。我知道個人不管多么了不起也是有限的、無助的。我不認為我是個可以拯救國家的超人。恰恰相反,每一次緊要關頭,都是我被這個國家、這個國家的人民所拯救。我競選總統,是要作為仆人為這個國家服務。”
在這里,他技巧地把規范個人行為的道德哲學指向了規范政府行為的政治哲學,雖然他對后者并沒有直接闡述。這種政治哲學是:一個政府就像一個個人,不管是多么了不起,其能力和品德也是有限的。不要指望著政府來拯救社會。恰恰相反,每當政府陷入危機時,總是靠社會來拯救政府。
這也把共和黨的政治信條和民主黨進行了鮮明的對比。民主黨像相信一個超人一樣相信有效的政府。“新政知識分子”們的典型信仰是:精英人士進入政府,依靠自己的專業訓練和知識更有效地解決國家的問題。因此,應該把資源通過稅收從社會轉移到政府中,靠專家們來進行再分配。共和黨則認為,政府里不管有多少聰明人,其智慧和力量也比不上社會。因此,應該把資源盡可能留給社會,相信這個偉大的社會能更好的使用這些本來就是屬于自己的資源。
在一個高度科層化、理性化的現代社會,人們往往忘記了政治是需要美德的。麥凱恩所要體現的,集中了西方文明中羅馬和基督的兩個面向。
羅馬的美德強調的是個人榮耀。麥凱恩年輕時愛讀吉本的《羅馬帝國的興亡》。吉本就指責基督教軟化了這種羅馬人格,使羅馬帝國的貴族和公民變得不堪一戰,最后導致了衰亡。
基督教則把這些個人英雄主義看得一錢不值,寧愿把錢施舍給那些被視為最沒有價值和榮耀的窮人。麥凱恩意圖表述的是他這個“羅馬英雄”在監獄中領略到個人之軟弱,因而不斷祈禱,最終領悟到謙卑的價值。
羅馬社會如同一個超級斗獸場,弱肉強食,那些最強、最勇的人成為領袖,他們把公共服務視為個人榮耀的階梯。但是,這種個人的品格總是有限的。幾個無能的皇帝就能使不可一世的帝國陷入危機。而基督教則看到了這一斗獸場中最終的勝者的有限性。
美國總統也許掌握著世界上最大的權力。但是,這種權力永遠有個限度,永遠不應該高于社會,更不要覺得使用這種權力就可以拯救人類。民主黨在國家危難之中把奧巴馬塑造成一位超人,似乎世界正在等待他的拯救。麥凱恩看上去雖然更具有“超人”的履歷,卻能通過這種“超人”的經驗所造就的謙卑把自己變為“公仆”,相信社會最終會拯救破產的政府。
如今奧巴馬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之便,但仍然不能輕易擊敗拖著布什政府不堪之政績的麥凱恩。這里的一大原因,還在于麥凱恩意圖展示的他的這種“人格深度”。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