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該刊聯系。
在印度許多城市街頭,人們對這樣的場景已習以為常:紅燈一亮,乞丐們就紛紛從馬路兩邊疾步躥至轎車兩側,向已然盯上的目標討要。如果車窗是關著的,他們會先用又黑又臟的手指敲擊幾下,然后指指自己的嘴,念念有詞:“大餅、大餅”。
乞討方式各顯神通
乞丐多,是印度城市給外國人留下最深印象的現象之一。而且由于印度乞丐年齡跨度大,組成成份復雜,因此他們的乞討方式也千奇百怪。
印度的兒童乞丐,一般都是頭發蓬亂,渾身黝黑,瘦弱矮小,衣服骯臟,守在人群較多的街頭或大飯店門口,跟著出入飯店的有錢人和外國人,不拿到盧比就不停步。
還有一些十歲上下的“小報童”,實際是以賣報為幌子進行變相乞討。德里的每個十字路口,幾乎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手拿當天出版的小報在車流中險象環生地鉆來鉆去,敲著車窗強行推銷。若不答理,他們就把報紙扔入車窗、塞進門縫,或干脆撂在擋風玻璃上,不由你不掏錢。
除了這些,還有一幫用技巧強行乞討的乞丐。他們往往身穿寬大的服飾,臉上涂著化妝品,打扮得稀奇古怪,手里提著棍棒,在必要時念著咒語勒索一些店主施舍錢財和食物。為了盡快打發這些類似強盜的乞丐,多數店主都只好塞給他們一些錢或食品,破財消災。
令游客印象最深的,還是孟買乞丐的安穩。孟買著名的“哈吉阿里”清真寺建在海上,由一條長長的通道連接陸地。這條近200米長的“海上走廊”上,守候左右的乞丐排成了兩列長蛇陣,與出入的信徒和游客呈“夾道歡迎”狀。
他們有的坐著,有的蹲著,有的跪著,還有背海而臥的;年邁的已是耄耋老者,年幼的尚在呀呀學語,還不乏殘疾人,靜靜地等待施主在他們的缽里投入幾枚硬幣。這陣勢反倒更能打動樂善好施的人們,連我這“外來戶”也先后扔下了好幾十枚硬幣。他們算是印度最“文明”的乞丐了。
還有一群特殊的“乞丐”,那就是被稱作“苦行僧”的人。他們為了修行而四海為家,偶爾也在寺廟里找些活干,但多數時候要靠乞討或別人施舍為生,他們中不少人屬于突然看破紅塵,于是將煩惱連同物欲一起拋開,一意求得自我心靈的平靜,有的甚至是散盡萬貫家財后走上云游之路的,一般來說還是比較受尊敬的。
一次,我問一個乞討到面前的“苦行僧”,他們與一般乞丐有什么區別,他坦然答道,他們鄙視物質享受,乞討僅僅為了肉身的基本需要,填飽了肚子就不再索要財物和食品;乞丐則不同,不斷乞討,永無滿足,即便超出生存需求仍希望得到更多的物資和錢財。
他人小孩被致殘成丐幫工具
現在的印度乞丐比他們的前輩有很大不同,他們更職業化,分工合作,坐地分贓。而且有些乞丐即便有其他工作也不屑一顧,因為乞討的錢來得簡單容易,既不受老板的氣,也不用定時上下班。
在印度,一些勢力大的丐幫“幫主”可以日進斗金,成為百萬富翁,即便是入門不久的小乞丐,機靈一點,每天也有數百盧比的“收入”,比賣苦力打工輕松得多。一位朋友告訴我,一位職業乞丐在一個比較好的小區買了套三室一廳的房子,并體面地給三個孩子舉辦了婚禮。這些錢加起來至少需要600萬盧比。
但靠乞討發財的畢竟是少數。據報道,丐幫里很黑暗。一些幫主毆打和虐待小乞丐,盤剝他們的乞討所得,并逼迫他們每天在街頭乞討15個小時以上。一些乞丐正是利用別人的同情心,甚至把自己或者別人的小孩弄成殘疾,成為自己更有力的乞討工具。
因此,一些社會學家認為,不應該給這些乞丐錢物,因為這樣做等于助長了“幫主”的殘忍,讓他們用狠毒的手段殘害更多的少年。
有一次遇到一個中年乞丐向我伸手,我忍不住說,你正當壯年,干嘛不去找份工作,自食其力?他不慍不怒,認真地問我,你能告訴我你是什么職業嗎?我想,我的工作是記者,是最體面的工作之一,看你怎么說。于是便大聲告訴他。
哪知道他聽后笑道,你也是乞丐呀。你所乞討的只不過和我們乞討的東西不一樣而已。我討的是錢和食物,你討的是新聞信息。你說我在乞討,沒錯。那么誰不在乞討呢?我們不比政客骯臟,不比貪官卑鄙,不比行賄的人下賤。我做的你做不了,或者你不屑去做,你做的我做不了,或者我不屑去做。這只是社會的定位各異,分工不同而已。
他最后振振有辭地說,要飯是神賦予窮人的權利,同其他工作一樣,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你有就給幾個子兒,沒有就算了,干嘛生氣呢?
乞討與法
印度究竟有多少乞丐,恐怕無人能做出精確的統計。有社會學家估算,僅新德里就有80萬人居住在條件極其惡劣的貧民窟,其中約四分之一已淪為乞丐;而西部海港城市孟買,貧民窟里的居民更數以百萬計,乞丐比例遠遠超過新德里;其他地區的乞丐比例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印度社會深刻的宗教文化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一種奇特的乞討現象。譬如,印度教提倡施舍,認為施舍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美德,因為這是“法”的規定,履行這種“法”規正是達到解脫的手段;向他人索取也非不道德行為,這同樣是“法”的規定,同樣是達到解脫的手段。
因此,在印度,行乞與施舍是一種受到鼓勵的社會行為。人們認為,這讓那些企望積德行善的富人有了可以施舍的對象,乃是成全他們通往天堂的橋梁。
據觀察,一些非政府組織也一直從事著救助乞丐和流浪者的工作,并且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幫助和支持。除此之外,個人和公司對無家可歸者、慈善機構及乞丐的捐款捐物,還能得到稅收減免等方面的優惠。從這個角度看,政府對乞丐也算給予了間接的資助。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印度教文化中不認為乞討是件丟人的事,但有一個群體卻從沒有人淪為乞丐,這個群體就是印度的錫克教徒。
錫克教產生于16世紀初的旁遮普地區,他們最明顯的標志是包著厚厚的頭巾,占印度總人口的2%,他們自尊心強、倔強高傲,有尚武傳統,作戰驍勇。
在印度,錫克人曾受到過歧視,但他們憑個人勤奮努力和朋友幫助,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他們團結,精明,善經商,肯幫助,抱團,而且從心底里鄙視乞丐,認為那不符合本教教義。他們不僅自己不從事“乞丐行業”,也從不向乞丐施舍。他們認為乞丐是依附在社會軀體上的毒瘤,早應該鏟除。所以乞丐們都害怕錫克人,從不向他們伸手要錢。
最近有報道稱,為迎接2010年在首都新德里舉行的英聯邦運動會,維護良好的國家形象,印度警方打算推出一個大膽的計劃——在幾年之內,徹底消除新德里街頭的乞討現象。
警方的計劃可以讓印度首都的街頭清凈一段時間,但要減少并最終消除乞討現象,關鍵是根本上采取經濟和社會方面的措施,與此同時,調整人們的觀念。
作為社會現象和宗教文化的一部分,印度的乞討現象必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繼續存在下去,印度政府扶貧救弱的工作顯然也有相當漫長的路程要走。 (江亞平)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