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指出,隨著兩岸關系回暖,大陸利用漁船解放臺灣之說純屬無稽之談
近年來,隨著中國海上實力的不斷壯大,中國海軍的崛起、造船業的發展以及港口設施的不斷完善,都頻頻成為海外媒體關注的焦點。而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戰略研究部副教授萊爾·戈爾茨坦近日卻把目光投向了中國龐大的漁業船隊。他近日在詹姆斯敦基金會官方網站發表文章,不但對中國漁業船隊的規模和活動進行了分析,還對所謂的中國“漁船戰略”進行了猜測,認為中國漁船除了從事漁業活動外,還是中國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分析人士指出,戈爾茨坦對中國漁業船隊的發展做了過分的解讀,而他的“解放軍利用漁船解放臺灣”之說更是無稽之談。
稱中國漁船實力大增
戈爾茨坦在文章中對中國漁船的發展規模表示擔心。他說:“當我們把目光集中于不斷發展的中國海軍、造船業和港口設施時,很容易忽視中國海上實力的另一個增長點,那就是中國漁業船隊的噸位在2007年就已達到驚人的1700萬噸,遠遠超過美國、日本以及其他太平洋周邊國家。”
戈爾茨坦還特別關注中國漁船的活動范圍。他指出,中國漁業船隊的活動已不僅僅是區域性問題。中國龐大的漁船隊伍曾經主要集中在西太平洋海域活動,但現在全球各大洋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中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才開始打造其遠洋漁船隊伍,但到2006年,已經擁有近2000艘遠洋漁船在公海進行捕撈作業。另據官方數字顯示,中國已經擁有約297937艘機動漁船,大約800萬漁民。
戈爾茨坦的文章還引用所謂的“權威人士”的統計數據渲染中國漁船的“威脅”。他在文章中說,任何時刻,在西非海域作業的中國漁船數量都能達到300艘。文章引述一種理論認為,索馬里海盜問題就是外部勢力過度捕撈的一個“副產品”,索馬里漁民只能“另謀生路”。于是,文章毫無根據地稱,“中國漁船的捕撈方式可能加重了非洲和其他國家的糧食危機。”
渲染中國漁船對付外國船
戈爾茨坦除了強調中國漁船規模龐大之外,還對中國漁船的“特殊用途”進行了臆測。戈爾茨坦認為,中國漁船規模不斷壯大,不僅是出于漁業環境因素的考慮,其背后還有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的考量。他呼吁美國的決策者不要忽視日益壯大的中國漁業船隊。文章稱,中國極有可能在其專屬經濟區部署沒有武器的漁船或是漁業執法船對抗外國船只。
文章指出,2009年,中國的漁船和漁業執法船只成為全球媒體頭條的頻率越來越多。在3月與美國偵察船“無暇”號的沖突中,幾艘中國拖網漁船、兩艘執法船和至少一艘中國軍艦,一同對“無暇”號進行了“圍堵”和“干擾”,而這只是一系列危險的海上沖突事件之一。此后,中國最大的漁業執法船——“漁政311”就開始在中國南海長期巡航。
今年6月底中國和印尼之間爆發了漁業糾紛。當時印尼扣押了8艘中國漁船和75名漁民,印尼方面聲稱這些漁民在其“專屬經濟區”內進行捕撈作業是違法的。戈爾茨坦據此認為,漁業糾紛同樣加劇了軍事沖突的風險。
妄言“海上民兵”震懾臺軍
戈爾茨坦認為,中國漁船除了維護國家主權,還會直接參與軍事行動,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他說,中國大規模的漁船編隊已經被編成海上民兵。如果戰爭爆發,這些漁船就可以提供支援,不僅可以搭載部隊橫渡臺灣海峽,還可以實施遠距離布雷。這些數量驚人的漁船足以震驚對手。
雖然戈爾茨坦對中國漁船的規模和活動范圍十分憂慮,但他本人也承認中國的漁業管理和執法能力與發達國家還是有一定差距的。這表明他的分析純屬臆測,與實際情況明顯不符。他說,與美國和日本不同,中國缺少像海岸警衛隊那樣的統一海上執法力量,雖然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依然不明顯。
有中國學者指出,漁業執法船有護送漁船的責任,但并沒有裝備武器,而海事警察雖然裝備有各類武器,但權力受到限制,僅能以支援的角色出現。戈爾茨坦猜測說,未來中國的海事執法能力將得到進一步發展,也許會往統一的海岸警衛隊方向發展。
新聞分析 / ANALYSIS
中國漁船規模壯大合情合理
針對戈爾茨坦提出的“中國漁船擴張”理論,有分析人士指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漁船規模擴大是合情合理的。中國在遠洋漁船管理上有相當完善的法規和制度,而且制定了相應的“休漁”制度,對漁業資源進行保護。至于戈爾茨坦提出的“中國漁船搶了別人的飯碗”,更是捕風捉影,缺乏事實依據。眾所周知,中國向來尊重別國主權,在非洲更是強調“互利雙贏”,贏得了非洲國家的贊賞。
戈爾茨坦提到中國漁船的“軍事用途”,其實這也沒有什么驚人之處。眾所周知,英國在英阿“馬島之戰”中就征用了大量民船運送部隊,而二戰中各國漁船也經常參與布放水雷的任務。隨著兩岸關系的回暖,所謂的“臺海開戰”也越來越成為一個偽命題,解放軍利用漁船解放臺灣也就更加無從談起了。(魏東旭)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