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如果中國的周邊地緣政治環境持續惡化,將可能對中國崛起的安全環境構成極大的挑戰
旋轉地球儀,環視中國版圖周邊,明眼人即會發現,中國的周邊地緣政治環境不容樂觀。
突然而至的緬甸戰事,猶如在中國西南國門點著了一把火,猛地驚醒了國人:西北阿富汗戰爭、東北朝核危機、中印邊境吃緊……來自陸上邊境的壓力似乎從未如此之大!
作為局外人,日本評論家宮崎正弘顯得“旁觀者清”,他不惜花上一年的時間,跑遍了印度、越南、巴基斯坦、中亞五國以及蒙古等中國的周邊鄰國,深入調查后發現:中國是一個“完全被地緣政治包圍的國家”。
而身處新加坡的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教授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采訪時也不無憂慮地指出,如果中國的周邊地緣政治環境持續惡化,將可能對中國崛起的安全環境構成極大的挑戰。
核武、賭場和毒品包圍中國
每到中國的一個鄰國,宮崎正弘都必去一個地方——中國城。在他看來,這里是窺視中國在當地影響力以及這個國家普通民眾對待中國態度的最佳窗口。
細心的宮崎正弘捕捉到了一些細微而復雜的情緒。在緬甸仰光,手拿一份報紙、喝著咖啡的他,仔細觀察街上店鋪的中文招牌,說著各式中國方言的商人。在他眼里,這里的中國印象無處不在。但是他也發現虔誠信仰佛教的緬甸人與精于做生意的中國人之間的區別。
他如此描述自己的見聞:盡管所到之處都避免不了中國掀起的風潮,但中國與當地文化的沖突也十分激烈。在有些地方,中國甚至被視為威脅。即便是跟中國關系緊密的國家,它們還是希望擺脫中華文明的影響,對中華文化的滲透保持著高度警惕。
宮崎正弘的描述或許有其片面性,但在一些觀察家看來,中國周邊的確環繞著一條連續的“破碎地帶”。鄭永年如此概括這一狀況,“核武、賭場和毒品包圍中國,再加上恐怖主義等等問題,情況就更為復雜了。”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被核武器包圍的國家,且世界6成以上的熱點匯聚在中國周邊,這就是中國的周邊的安全概貌。身居新加坡的鄭永年教授,更是觀察到周邊國家對中國的一些心理和心態,“東南亞的一些人視中國為‘大塊頭’,并且還是個令人捉摸不透的大塊頭,心存害怕心理。同時,它們又認為在某些方面中國是個笨拙的巨人。”周邊中小國家的這種心理,為它們與中國關系的變化起伏打下了伏筆。
周邊不穩定阻礙中國崛起
觀察人士多認為,中國地緣政治環境的復雜程度世界少有。
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之所以能成為全球霸權,跟它身處遙遠的北美大陸息息相關。可以說,相對簡單而穩定的地緣政治環境成就了今天的美國。而歷史上歐洲之所以屢屢陷入戰亂,亦跟歐洲當時破碎的地緣政治環境相關。二戰后,歐洲人痛定思痛走上一體化道路,才逐漸消解這個讓歐洲戰事不斷的地緣魔咒。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外交重點應該是亞洲,因為周邊不穩定,往往會制約中國的發展。但在鄭永年看來,中國對周邊外交的重視還遠遠不夠,“除了在日本駐有副部級的外交官,駐東南亞國家的外交官多為司局級。”
不過,國防大學教授孟祥青并不認同鄭永年的觀點。他認為中國的周邊外交思路是有效的,并且依然是中國外交的重中之重。“上世紀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中國與周邊國家都發生過大大小小的武裝沖突,但最近20年來邊境線上一直保持安寧,這說明了中國周邊外交取得的成績。”
但在談及當前中國周邊的形勢時,孟祥青教授并不否認“問題很多、形勢很嚴峻”。
大國插手中國周邊
美國的戰略重點在向西轉移、印度的眼睛在往東看、日本則緊緊盯住它的西南,連澳大利亞都突出自己的亞洲國家身份。它們利益關切的邊界似乎有一個共同的指向,那就是中國方向。
鄭永年認為,“美日韓事實上已經形成了東亞小北約,中國往東的空間被封住,印度正加強對印度洋的掌控,并有與美日澳聯手的意圖,它們的戰略中有明顯的牽制中國的考慮。”
美國等國家擠壓中國戰略空間的意圖十分明顯。2007年8月,美國《華盛頓季刊》發表了一篇文章認為,要在中國處于“戰略十字路口”時改變其地緣政治選擇,通過在中國周邊地區加強和培養與友好國家的關系,抑制并積極引導中國的地區和國際野心,從而達到限制北京潛在戰略選擇的目的。
這篇文章的言外之意,就是要把中國緊緊壓縮在自己的陸地空間內。顯然,美國也正是遵循這樣一條思路,而日本、澳大利亞以及印度都心照不宣地予以配合。美國的這一戰略思路,亦與中國周邊一些中小國家形成了某種默契。
大國借中國周邊動蕩的時機插手進來,使得局勢變得更為復雜。“中國要明確自己的國家利益邊疆,并旗幟鮮明地提出來,善于運用自己的軟硬力量去實施。”鄭永年如是指出。(《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梁輝)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