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閃電”像一個擅長偷襲的幽靈,悄然改變戰局;“鴨嘴獸”則更像一個傳統時代的英雄,擅長單打獨斗
12月15日,美國新型聯合攻擊戰斗機F-35“閃電Ⅱ”試飛成功。38分鐘的試飛被護航的F-16和F/A-18兩位“兄長”全程拍攝記錄下來。仿佛一次揭幕禮,“閃電Ⅱ”作為美國及其盟友新一代戰機的時代開始了。
而就在當天,俄羅斯也公布了蘇-34“鴨嘴獸”戰斗轟炸機的量產計劃。兩雄并立,觀察家們不由得要進行一番比較探究。
兩機性能各有千秋
作為兩款先進戰機,F-35“閃電Ⅱ”與蘇-34“鴨嘴獸”都具備較高性能,兼具空戰與對地攻擊等多種作戰能力,具體看其性能各有千秋。
“閃電Ⅱ”的特長是通用性強,美軍發展它的目的是取代目前的F-16,F/A-18以及AV-8等戰機,因此“閃電Ⅱ”在三軍都可裝備,適應性強,可以在簡易場地垂直起降,也可以在航母上起降。
“鴨嘴獸”的特長是航程遠(最大航程4000公里),載彈量大(最大載彈量8噸),對地攻擊火力猛,空中近戰機動能力強。
它們分別適應了各自國家的作戰需求。F-35“閃電Ⅱ”面向海洋型國家需要,適合由航母、海外機場等基地網絡支撐下遂行灘頭攻擊、突防突襲任務。蘇-34“鴨嘴獸”則適合依托陸地國家的廣袤國土向前線提供火力支援。
雖然各有所長,但如果從通用的戰機代際劃分標準看,F-35“閃電Ⅱ”要略勝一籌,因為它是面向第四代戰機的幾個主要標志性指標全新開發的,在隱身和超音速巡航能力上下了一番功夫,為此甚至不惜犧牲了一些空中機動性能。“閃電Ⅱ”在敵方雷達屏幕上的反射面積不過相當于一個高爾夫球大小,相比之下,蘇-34“鴨嘴獸”雖然也很威猛,但畢竟僅是脫胎于蘇-27“側衛”家族,而沒有面向隱身突防和超音速巡航進行全新設計。
“閃電Ⅱ”更具通用性
進一步對比F-35“閃電Ⅱ”與蘇-34“鴨嘴獸”,會發現其發展思路體現了不同的作戰理念。“閃電Ⅱ”的通用性更代表了近年來日益明顯的體系對抗思路。這款戰機適應多軍種、多自然條件,是整個作戰系統的一個單元,它在發揮效能時與整個作戰系統緊密結合。
比如,作戰中需要航母、基地等前沿部署的支持,執行任務時與戰區電子戰系統和前沿偵察、情報、指揮系統融為一體,形成攻擊性打擊合力。作戰中“閃電Ⅱ”并不輕易冒險,而是靠隱身避免敵方打擊,爭取用先進的電子系統和機載導彈在中遠距離上解決掉空中威脅。
而俄羅斯的“鴨嘴獸”更像一個傳統時代的英雄,個性張揚、擅長單打獨斗,它可以遠離后方,逼近敵方,發起對水面和地面目標的攻擊,如遇空中威脅,它可以靠高超的機動性能與敵機格斗、靠“拼刺刀”取勝。“鴨嘴獸”底部甚至有十幾毫米厚的鈦合金裝甲防御敵方防空炮火,可見設計者對其沖入百萬軍中東沖西突的期望。
俄新戰機迎頭趕上
應該說,“閃電Ⅱ”的設計與作戰理念更符合作戰發展規律。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這種現代化的體系對抗單元往往有自身的脆弱性。
例如:“鴨嘴獸”的大航程和大載彈量使它可以在接到命令后只起飛數架戰機就可以不要支援長途奔襲。而“閃電Ⅱ”如果在戰區附近沒有航母或基地依托,就顯得比較被動,多架飛機編隊執行任務增大了保障和指揮負擔,到達戰區上空后缺乏體系支援又較難發揮出全部性能。尤其是犧牲機動性能換來的隱形能力,其實并不能保證它在所有雷達波及可見光下都能不被發現,一旦現形,面臨地面火力打擊和空中格斗,“閃電Ⅱ”的優勢就變成了不折不扣的劣勢。
綜上所述,“閃電Ⅱ”與“鴨嘴獸”各有優劣。即使是在實戰中也極難預測兩者勝負,因為戰場對抗與單機對抗不同,極為復雜,不同的參戰數量、戰場環境和作戰系統支撐都可能改變交戰結果。
尤其對俄方來說,雖然“鴨嘴獸”比“閃電Ⅱ”在性能代際和作戰理念上有所滯后,但S-37“金雕”等更新更好的后續者正在迎頭趕上。世界戰斗機的比拼場上,美俄斗法的局面仍將長時期存在。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作者:寇立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