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當地時間2008年1月6日清晨,5艘伊朗快艇和3條美國戰艦上的官兵們,或許都會想起整整20年前發生在幾乎同一地點的一幕(美國出動7艘艦艇同伊朗海軍對戰)。當這兩支實力上完全不等的海軍力量在霍爾木茲的國際海域發生對抗的時候,新的美伊沖突幾乎箭在弦上了。
基本可以判斷的是,這是一次敏感性的意外摩擦。從大的國際政治語境來看,至少目前美國政府并沒有明確的對伊朗動武打算。尤其是在2007年底美國情報機構曝光伊朗早就停止了核武器開發的消息之后,美國國內的主和派力量占據了上風。再加上恰恰進入2008年,布什政府急于通過緩解伊朗核危機顯示自身的外交成績。這次摩擦對于美國來說,應當在意料之外。
但是為什么一次對峙引發如此之大的危機?
究其原因來說,霍爾木茲恐怕是這個世界上最容易過敏的一塊皮膚。美國地緣政治學家把它當作中東的戰略咽喉,伊朗國家利益維護者把它當作伊朗安全的前沿,而全球能源安全鼓吹者則把它當作西方世界的出油口。如果我們還記得1988年發生在這一地區的美伊沖突,我們就會發現這一地區目前的局勢已經具備了當年小規模局部沖突的各種特質。
霍爾木茲的問題,實際上是目前整個中東問題的入口,也是美國全球戰略和中東反美主義對抗的前哨。看上去幾條戰艦之間的對峙,實際上關聯到包括伊朗核問題、伊拉克國內政治穩定以及全球能源安全。當太多的利益集中在一個地區的時候,這個地區就潛藏了“過敏”的各種要素。無論是誰,在霍爾木茲低頭,就意味著它在整個中東脆弱的博弈中低頭。換句話說,只要時間、氣候、環境得當,霍爾木茲式過敏將會成為要人命的重癥。羅伯特·杰維斯在《國際政治的知覺和錯誤知覺》中說,當雙方領導人認為自己必須強硬的時候,對方對自己的強硬行為極為敏感,歷史上的一些戰爭就是在這樣的錯誤知覺下引起的。
從上一次美國伊朗波斯灣沖突到現在,20年過去了。20年中,國際政治體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美國的敵人和盟友也如同走馬燈一樣,但是霍爾木茲海峽卻宛如一潭死水,絲毫沒有發生變化,甚至連故事的開始都一模一樣。難道這20年真的是一個輪回?危機源自摩擦,而摩擦源自“意外”。軍事危機的背后,是信任危機,是行為判斷危機,也是局勢常常把兩個不愿意動武的國家最終推到歷史的戰場上的危機。
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局面仍在掌控中”。但是實際上掌局人,往往都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局勢的發展。更何況對于伊朗核問題來說,原本美國政府內以副總統切尼為代表的強硬派,一直對伊朗持武裝打擊態度。如果再有一次此類過敏性事件,那么危機是否還在掌控中,恐怕就不是布什或者其發言人可以說了算的了。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