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日方認為,即使難以解決所有分歧,但有可能在確定史實方面有所收獲
“這將需要一些時間,希望大家能有耐心。中日歷史問題已經存在了幾十年,因此不可能通過一次會談就得到解決”。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步平這樣說道。他身上的壓力并不輕,12月26日—27日,由步平牽頭的中國專家組將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北岡伸一率領的日本專家組在北京召開首次會議,備受矚目的中日歷史共同研究項目由此展開。
會談來之不易
中日學者今天能坐到一起并不容易。
早在2002年,中日就醞釀歷史研究問題,但由于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連續參拜靖國神社,造成中日兩國高層互訪中斷,研究事項進展緩慢。直到2005年4月17日,時任日本外相的町村信孝才與中國外長李肇星就成立歷史問題共同委員會基本達成共識。2006年5月,中日外長會談時,雙方就推進中日歷史共同研究達成一致。
直至今年10月上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中國,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商定日中兩國開展歷史問題共同研究。在11月舉行的中日外長會談上,雙方就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問題達成五點共識,具體到由哪家研究機構來牽頭負責。12月1日,日本政府宣布中日歷史問題共同研究的日方成員已經內定,12月18日,日本正式宣布參與歷史問題共同研究的10名成員。
目的在于增進相互理解
據步平透露,26日和27日的首次會議的議程是:討論中日歷史共同研究的一些原則,議定共同研究項目的具體問題。雙方將分為“古代史”和“近現代史”兩個小組進行討論。
“研究的目的在于從客觀上加深彼此認識,增進相互理解,把討論公開具有重大意義。”日本官房長官鹽崎恭久在18日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此前認為,專家和學者以冷靜的態度在安靜的環境中共同討論歷史問題,極為有意義,是令日中兩國感到欣喜的事情。
爭論在所難免
不過,日本媒體普遍認為日中兩國認識取得完全一致有困難。
這種觀點得到了參加中日歷史共同研究的日本學者小島朋之的支持,他認為關于歷史和靖國神社問題,必須首先要理解:即使認定歷史事實,解釋也難統一,可能是北京的立場這樣認為,日本那樣認為。“以歷史認識難以統一為前提,對不同認識相互理解和確認事實是十分必要的,這樣,日中共同歷史研究才有可能取得成果。”看來,日本專家已經有了預設“立場”。
據本報記者了解,日本與韓國共同歷史研究從2002年開始,2005年提出報告,有爭議之處,基本上羅列在報告中。此間分析家認為,中日歷史共同研究也難以解決所有分歧,但有可能在確定史實方面有所收獲,同時還可以促進學者之間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從人員組成和分組來看,中日歷史共同研究雖涉及到整個中日關系史,但近現代史顯然是爭議的主要對象。(記者:何德功)
鏈接:日本專家組成員掃描
從人員構成來看,日本學者大多是接近日本政府觀點的人,如日方主席北岡伸一。
日方參與古代史組的學者有5名,他們分別是:
九州大學研究生院教授川本芳昭:專業為東亞古代、中近代史,以中國為中心對東亞的政治史、民族問題、國際關系進行研究;
國際基督教大學教授菊池秀明:主要研究中國的太平天國問題。
東京大學副教授小島毅:主要研究中國思想史。
學習院大學教授鶴間和幸: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帝國(秦漢帝國)的形成和地域,中國古代文明和自然環境,中國古代的長城。
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授山內昌之:研究專業是伊斯蘭和國際關系史。
近現代史學者也是5人,分別是:
東京大學教授北岡伸一:2004年4月至2006年9月曾任日本駐聯合國副大使。研究領域從日本發動戰爭前期日本的政治和軍事的關系到日本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的現代政治。主要著作有《日美關系的現實主義》、《日本的自立和亞洲外交》等。
慶應大學教授小島朋之:日本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主要著作有《崛起的中國——日本如何與中國交往》等。
大阪大學教授坂元一哉:專業國際政治學,外交史。2002年參加外交政策評價小組,該小組為當時的外相川口順子的咨詢機構。2005年至2006年他是安倍晉三任官房長官時設置的海外經濟合作研究會成員,對ODA政策進行了重新研究。
筑波大學研究生院教授波多野澄雄:專業是日本政治外交史。
防衛研究所第一戰史研究室室長莊司潤一郎:專業是日本軍事、政治外交史、歷史認識問題。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