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1日電 八國集團峰會如期在德國閉幕。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發表鳳凰衛視評論員邱震海的文章指出,“富國俱樂部”規則正逼近中國,而如今的八國集團正面臨轉型的挑戰,中國可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以下為文章的主要內容:
“富國俱樂部”規則逼近中國
八國峰會作為所謂“富國俱樂部”,在全面反映全球經濟實際情況方面,已經走到了一個瓶頸,未來若不繼續擴大與發展中國家的對話,甚至擴大自身范圍,正如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所言,將“毫無意義”。
這是中國元首第四次應邀參加八國峰會。但與前幾次峰會相比,這次中國在八國峰會上遇到的挑戰顯然要大得多,而這實際上也是因為中國同八國集團關系不斷深入,亦即逐漸接近這一“富國俱樂部”的游戲規則有關。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與八國集團一直保持若即若離的關系,原因即在于這一集團的“富國俱樂部”性質。1999年科隆峰會上,德國總理施羅德首次提出接納中國參加這一峰會。從2003年開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先后三次參加這一峰會。這回峰會開始前,東道主德國總理默克爾就表示,她希望今年的八國峰會重點關注氣候變暖、全球化與自由貿易以及非洲發展問題。
所有這些問題都與中國有關。眾所周知,中國近年因經濟迅速發展,開始逐漸受到西方所謂“環境威脅論”的沖擊;另外,在貿易方面,中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也存在一些沖突;至于非洲問題,更是美歐可能聯手向中國施壓的另一個領域。
在氣候問題上,中國日前發表了保護氣候國家文件,但顯然美國不會滿足于中國所作出的承諾,而要求中國在減少氣體排放方面作出更明確的承諾。對中國來說,一方面須逐漸接受“富國俱樂部”的游戲規則,另一方面則又要維護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利,如何在兩者之間保持平衡,顯然是一個挑戰。
八國峰會面對轉型的挑戰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此次峰會發言中指出:“氣候變化關系到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前途……我們應該攜手推動國際社會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所確定的目標和框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開展積極、務實、有效的合作。無論從歷史責任還是從現實能力而言,發達國家均應率先減排,并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是第一要務。同時,我們也要根據各自國情,盡己所能,采取措施,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段話既做出對人類共同環境的承諾,也指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利,同時更指出發達國家應率先減排。
雖然此次八國峰會在氣候保護方面還是比較順利地達成了協議,但看得出這一“富國俱樂部”的游戲規則已開始逼近中國。另外,在非洲問題上,美歐也將對中國發出責難,尤其是在蘇丹達爾富爾問題上;對中國來說,目前正面臨一個由自身發展帶來的能源需求和履行國際義務之間的挑戰。
1999年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創議吸收中國加入八國集團之后,中國就曾對與八國集團的關系作過內部評估。如今,中國與八國峰會發生關系已有四年,但如前所述,這是中國首次遇到來自這一“富國俱樂部”游戲規則的挑戰。
未來中國與八國集團的關系到底是繼續深入還是保持距離,是一個需要仔細思考的戰略問題。當然,即便沒有八國峰會,上述挑戰也會早晚提到中國面前。但就目前而言,中國與八國集團之間的關系,還是應盡量保持在介入與低調之間,既不遠離這一所謂國際主流群體,但又不致落入受其制約的陷阱。
另外,八國峰會所遭受到的日益激烈的抗議和反對,這一“富國俱樂部”未來如何轉型,亦即在目前與主要發展中國家對話的基礎上,是否擴大或轉型成為一個覆蓋全球經濟的、平衡的峰會組織,已經作為議題提到人們的面前。而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若能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則既有利于中國回避“富國俱樂部”游戲規則,更有利于全球經濟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