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27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5月27日發表題為《東亞局勢緩和的契機與挑戰》的文章說,近期,發生在東亞地區的兩場嚴重自然災害——緬甸風暴災害和中國汶川特大地震,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兩場巨災,都分別造成數萬人死亡,數十萬人受傷,受災人口也都超過千萬。慘烈的災害讓人們陷入無盡悲傷,忙于愛心賑災,可能還無暇顧及或者沒有意識到:東亞局勢已經并正在發生顯著變化。
文章摘錄如下
月初,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日本展開了舉世矚目的“暖春之旅”,催生出鞏固兩國關系基石的第四份政治文件,“中日戰略互惠關系”得以進一步確認和貫徹落實。本月23-24日,俄羅斯新任總統梅德韋杰夫對中國進行了為期2天的訪問,這是其上任以后的首次出訪,也是中國災后接待的首位外國元首。此訪時間雖短,但成果不容小覷:不僅簽訂了《中俄關于重大國際問題的聯合聲明》,簽署能源、航空等系列合作協議,更為重要的是,此訪將初步建立起領導人之間的工作關系和私人關系。
從今天開始,韓國總統李明博也將訪華4天,受到韓方強化“韓美同盟”、對朝鮮趨于強硬以及前段奧運圣火傳遞風波等負面影響的中韓關系,相信會隨著此方而有所改善。幾乎與此同時,東盟(亞細安)—聯合國關于緬甸風暴災害國際認捐大會也在緬甸仰光舉行,東亞乃至整個亞洲在應對自然災難、發揚人道主義方面開始積極主動地攜手努力。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臺灣海峽兩岸關系近期也繼續其改善趨勢,兩岸不僅在救災方面戮力同心,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正在開展的大陸行,也勢必會給兩岸未來良性互動帶來更多利好。此外,隨著朝美雙方的多次會晤協商,朝核問題近期又取得了新的積極進展,朝鮮半島局勢有進一步緩和的良好跡象。
總之,近來海峽兩岸以及中日韓俄朝美等之間的互動,近期明顯趨于活躍頻繁。
縱觀這一輪東亞各力量主體之間的頻繁互動,可以看出其幾大特點:一是官方高層互動帶動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的密切互動;二是既有雙邊互動,更有多邊互動;三是互動主題正在逐步由危機處理向常態管理提升;四是互動形式正在由常規外交程式向機制化、組織化方向發展;五是互動態勢良好,前景值得樂觀期待。
促使東亞各國和地區之間互動趨于活躍的原因,則主要是源于各方化解危機、消除緊張,共同應對能源、經濟發展等難題,進而謀求和平發展與合作的強烈愿望。美國深陷兩大反恐戰場不能自拔的戰略窘境,加之國內經濟形勢持續走低,因而緩和東亞局勢、維護東亞穩定對其國家利益更顯重要,因而對東亞良性互動不僅樂觀其成,更愿意助一臂之力。
當然,中國作為成長中的地區大國,其“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睦鄰友好政策,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的堅強決心、責任意識,以及日漸增長的地區和世界影響力,無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持續的東亞互動,使得朝核危機和臺海矛盾兩大誘因招致的東亞緊張敏感局勢,由此得以進一步穩定緩和,更為東亞乃至亞洲各國共同應對突發災害,直面因美國經濟衰退而導致的全球經濟困難等,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氛圍與有力的機制保障。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良性互動對于有效抑制近年來有所抬頭的東亞民族主義,加深東亞各方的相互理解,增進其互信尊重,進而增強其東亞共同體意識,從而為將來一體化進程的啟動和推進打下堅實基礎,意義顯得尤為重大。
東亞形勢的穩定與緩和,盡管形勢喜人、成效顯著,但由于朝鮮半島對峙和海峽兩岸分離這兩大“病灶”并未消除,冷戰思維、歷史創傷等深層誘因仍根深蒂固,化解東亞各國家、地區以及利益攸關方之間的相互猜疑甚至敵意更非一日之功,因而仍面臨諸多嚴峻挑戰,如朝鮮國內形勢是否會隨著全球糧食危機而進一步惡化,朝鮮半島無核化進程未來是否會因為談判的討價還價而出現波折,中日韓之間關于領土、資源、歷史等問題的爭端是否會出現反復,東亞各大國與俄美之間在能源、環保等議題以及地緣格局方面的糾葛是否會進一步復雜化等。
當然,更嚴峻的挑戰恐怕還是來自美國。近來,在大選、經濟衰退等特殊形勢下,美國國內輿論的新冷戰思維和新保守主義思潮似有抬頭之勢,批評布什當局對朝軟弱、主張采取強硬措施的聲音此起彼伏,抑制石油專制主義、抗衡中俄等非民主國家、以國際民主聯盟取代聯合國等呼聲甚囂塵上。未來美國在朝鮮半島、臺灣海峽問題上的政策走勢如何,尤其是在全球戰略上如何看待中俄及其他新興力量的崛起,無疑將對東亞形勢走向有著十分關鍵的影響。
盡管挑戰仍在,但東亞良性互動的頻繁和東亞局勢的良好變化仍令人鼓舞,畢竟,這種變化不說是近20年,至少也是近十年來前所未有的。(張智新)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