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軍事熱線將有利于兩國軍方及時溝通,處理危機和突發事件,增進軍事互信。美國前太平洋總部司令丹尼斯布萊爾上將表示,“軍事熱線的設立有其象征性的意義,因為它展現了雙方對彼此建立互信的承諾。”
但至于是不是有實質上的意義,要看它將來會如何運作。有些熱線只是眾多溝通方式中的一種罷了,但有些熱線能夠在危機時減少彼此聯絡上的時間,消除誤會的產生。至于美中的熱線會屬于哪一種,還有待進一步證明。
建立中美軍事熱線,標志著兩軍在加強對話、增進互信、推進關系的道路上邁出了新的一步。雖然此舉并不意味著兩軍關系將會急速提升,但確是兩軍關系發展歷程中一件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要事件。
不過,期望一條熱線就能解決所有的相互猜疑、消除“中國威脅論”,并不現實。它不能完全解決西方關注的中國軍費開支透明度、武器采購、軍隊現代化、戰略意圖等方面的問題,也解決不了美國對臺軍售、對華冷戰思維、導彈防御系統部署、美軍在西太平洋部署調整等一系列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訪華回國后不久,美國國防部便通知國會,決定對臺出售武器。
建立軍事熱線是國際普遍做法
半個多世紀以來,軍事熱線制度有了長足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都意識到及時溝通的重要性。美俄、法俄、美日、法德等許多大國之間或是世界上沖突和潛在危機較多的地區,如朝鮮半島、南亞地區,都建立了層次不同的軍事熱線機制。僅美國一家就與世界上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熱線聯系,既有歐洲、日本這樣的傳統盟友,也有以俄羅斯為代表的重要對象國,還包括中國的臺灣地區。
近年來,中國已開始認識到軍事熱線的積極作用,并開始嘗試與有關國家建立熱線。在中國國防部長曹剛川今年8月底訪日期間,中日雙方同意成立研究小組以開設軍事熱線;之前的5月份,梁光烈總參謀長訪韓期間商定,兩國在海軍和空軍分別開通軍事熱線,出于防范海上突發性危機的目的,兩國海空軍指揮部門將成為首批試點單位。
即使曾經是對手,只要雙方真心希望和平,軍事熱線在促進互信、防止意外沖突、確保和平方面也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就存在兩條軍事熱線,一條連接著兩軍作戰部門的首長,另一條連接著邊境地區的駐軍首腦機關。它們的作用是,及時向對方通報即將開展的演習、計劃進行的兵力部署調整等情況,從而做到相互通氣,避免誤判。印巴之間的根本分歧到今天并沒有得到解決,但近幾年來能實現停火,相安無事,熱線的作用功不可沒。另外,在印度和斯里蘭卡海軍之間,也有一條熱線,連接著兩國海軍作戰部長的辦公室,這條熱線已經存在8年,其主要作用是相互通報各自艦艇活動的路線及攜帶的物資等有關情況。
背景:全球第一條軍事熱線
全球第一條軍事熱線建于冷戰時期的美蘇之間。
1962年10月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蘇兩國劍拔弩張,戰爭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當時,美蘇兩國領導人之間的信息傳達途徑不暢,由于相互隔絕,缺乏聯絡,相互間的恐懼、錯誤情報和互不信任隨時都可能引發戰爭。為了避免因誤判或錯誤決策而爆發戰爭甚至核戰爭,美蘇兩國領導人意識到雙方有必要建立直接聯系渠道。1963年6月,美蘇于在日內瓦簽署《建立熱線機制備忘錄》。雙方同意在緊急情況或特殊事件發生時,使用直接聯系渠道,保證快速向對方提供相關信息。
初期的美蘇軍事熱線并不像有些電影里所描述的那樣,兩國領導人拿起電話就可以通話。備忘錄規定建立一條24小時雙工有線電報線路(華盛頓-倫敦-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赫爾辛基-莫斯科),用于發送電報;另一條雙工無線電報線路,從華盛頓經丹吉爾到莫斯科,作為預備連線。熱線起初是通過光纜連接的電傳打印機。發送方的領導人先用本國語言草擬文稿,經翻譯成對方語言后再進行傳送。
但該條熱線建成后,直到1967年第3次中東戰爭中,蘇聯黑海艦隊、美國第6艦隊開進地中海后,相互間距離太近,容易產生危險。兩國領導人想避免因意外導致對抗才首次使用。
確切地說,美蘇此時的軍事熱線應是一條元首熱線,但由于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在軍事領域的尖銳對峙,因此它更多地發揮了軍事熱線的作用。
隨著通信技術的改善,美蘇兩國于1971年達成協議,對熱線進行升級,加裝語音電話,啟用衛星連線,再增設兩套衛星通信線路,以加強聯系時效。1986年熱線又增加了高速傳真傳送能力,今天兩國領導人可以快速交流大量信息,包括作戰地圖、圖表及表格。(賀從念)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該刊聯系。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