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漸壯大的美國導彈防御系統又添“新兵”。美國合眾國際社12月16日透露,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開發的“多重殺傷載具”(MKV-L),12月2日在加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它的誕生,將令美國潛心打造的反導“天網”更綿密并更具針對性。
反導新利器“以一當十”
經過10多年的建設,美國的彈道導彈防御體系現已初具規模,但應對大規模襲擊的能力依然有限,主要原因在于,美軍目前使用的攔截導彈,每枚彈上僅攜帶1枚用于摧毀來襲彈頭的攔截器(KV),作戰時只能對付1個目標。這樣,當對手發射采用多彈頭技術的核導彈,并釋放酷似真彈頭的模擬誘餌時,便很容易讓反導系統顧此失彼,需要保護的政治、軍事和經濟要害仍舊難逃滅頂之災。
面對這種“敵眾我寡”的情況,布署更多攔截導彈顯然不是理想選擇——計算表明,攻擊方增加彈頭和誘餌數量帶來的效益,遠比防御方擴充反導設施要高。正是出于在預算有限的前提下提升作戰效率的考慮,美國導彈防御局(MDA)才在本世紀初,向軍工部門提出了開發新式攔截武器的要求。
“多重殺傷載具”的概念相當簡單,就是讓每枚攔截導彈能攜帶復數的攔截器,以便同時打擊多個來襲目標。理論上,如果攜帶的攔截器夠多,甚至可以將來襲的彈頭連同模擬誘餌一網打盡,從而免去了識別真假彈頭的麻煩,極大地降低了“漏網之魚”出現的幾率。
由于攔截導彈的負載能力固定,“多重殺傷載具”的主要技術難點在于盡量縮小每個攔截器的體積。好在導彈防御的“主戰場”通常位于大氣層外,不僅環境因素干擾較小,攔截器也可不裝炸藥而單靠動能撞毀目標。在實戰中,每枚攔截導彈搭載的攔截器數量視導彈型號而定,假如體形最大的“陸基攔截彈”(GBI)能容納10至20組,最小的艦載“標準”-3(SM-3)就只能裝載一半到2/3的數量。
潛在對手鎖定中俄
洛克希德·馬丁與雷神兩大軍工巨頭均參加了“多重殺傷載具”的競標。經過評估,美國軍方最終選擇了洛·馬為該項目的主承包商。2日進行測試的,即為該公司生產的首部全尺寸樣機。在試飛中,它依靠主發動機在7米左右高度盤旋,并依靠一組姿態控制火箭左右移動,成功模擬了追蹤“來襲導彈”的過程。
據洛·馬方面透露,“多重殺傷載具”的特色在于采用“子母式”設計,整套裝置是由一個大型主體與環繞在其周圍的多個小型攔截器組成。前者擁有高性能探測設備,后者的結構則力求簡練。作戰時,先由主體部分在遠距離捕捉來襲導彈,接近到一定程度后,再順次釋放出所有小型攔截器,并通過數據鏈逐個為它們分配攻擊目標。
這種“以大帶小”的設計思路,優勢在于主體結構尺寸較大,便于容納更好的探測、計算和通訊組件;攔截器本身的復雜性則不高,可有效控制成本。當然,其缺陷也很明顯:一旦載具主體部分故障,剩下的小型攔截器會立刻失去協調,陷入各自為戰的狀況。
根據導彈防御局的要求,該系統應在2010年底通過設計評審,2015年左右正式服役。分析指出,“多重殺傷載具”的精髓在于“以一當十”,這恰恰暴露了美國大力發展反導系統的野心——雖然五角大樓聲稱該系統只是針對伊朗、朝鮮的威脅,但這兩個國家眼下都不具備發動大規模核戰爭的能力,“多重殺傷載具”對它們來說過分“奢侈”;換言之,這一反導利器的真正對手,只能是中國和俄羅斯這樣的核大國。(常礪天)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