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年02月20日 08: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北京時間2月19日凌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一篇生態學論文稱,研究人員通過分析檢測水下7.5公里深處沉積物的生物痕跡,揭示出深海生物如何改造自己的環境。該研究分析使用了太平洋日本海溝的沉積物巖芯,發現深海生物掘穴和覓食的證據。
該論文介紹,超深淵(Hadal Zone)是海洋最深的部分,位于超過6公里的深度,由狹長的孤立海溝組成。對這些環境的生態系統人們所知甚少,對生物擾動(棲息生物對海底沉積物的改造)的了解更是有限,而這是影響營養循環和生態系統功能的重要過程。此外,生物擾動生物體留下的痕跡(如洞穴)可以作為生態系統中生物行為的記錄。
在本項研究中,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芬蘭地質調查局Jussi Hovikoski和同事及合作者一起,對太平洋日本海溝全新世沉積物中7.5公里深度的20個沉積物巖芯進行研究分析,他們使用X射線掃描沉積物結構,并結合沉積物本身的地質化學和粒度數據。這些巖芯能夠證明沉積物是由重力流沉積,此類事件中,沉積物和其他物質由海溝邊緣上方沉積到海底。
論文作者展示了深海沉積物起初如何被生物利用和擾動,這些生物利用了富含營養和氧的海底沉積物,早期的開拓者可能包括海參。他們認為,隨著有機物分解,海底沉積物變得缺氧。生物定居的最終階段特征是出現利用微生物群的無脊椎動物物種。
論文作者總結說,他們本次研究記錄和描述這些深海沉積物中的痕跡,對揭示這個鮮為人知的生態系統非常重要。他們還提供一段視頻,對本項研究成果進行科普演示。
(記者 孫自法 制作 岳子巖 視頻來源 施普林格·自然)
責任編輯:【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