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7日電 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26日下午四點在北京開幕,雙方各十名專家在和中日媒體記者見面后,即閉門會談,會談內容將不會公開,專家們強調,此次共同研究學術第一。
香港《大公報》報道指出,在接下來的一天時間里,雙方將討論共同研究的宗旨、工作程序,確定共同研究的專題。兩國學者將對中日二千多年的交往史,對近代發生的不幸歷史以及戰后半個多世紀中日關系發展的歷史進行共同研究。
步平吁國人勿攙雜感情因素
記者了解到,昨天下午后半程的會議和今天一天的會議之所以不對外開放,就是為給專家們創造一個暢所欲言的環境,讓學者們根據自己的研究敞開了談,不用擔心自己的發言被媒體誤讀,遭到民眾的譴責和討伐。
相關人士稱,雖然這是個學術討論,但是,雙方專家肩上的擔子并不輕,因為研究中日歷史問題不可避免要考慮到政治和國民感情的因素。
會議開幕前,中方主席、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步平接受采訪時就曾經表示:“專家和國人的關注角度可能會不一樣,希望國人在中日共同歷史問題上不要攙雜太多的感情因素,給我們創造一個良好的討論環境和條件。”
至于外界期待早日達成共識也恐非易事,畢竟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使中國受到傷害的程度很深、很廣,中日積怨頗深,遠非一次會談可以解決,更重要的是,在許多問題上雙方分歧很大。
日方承認“南京大屠殺”存在
如在中國人最關注的在“南京大屠殺”中有30萬同胞被殺害的問題上,日方就認為,“其實在日本只有一小撮人不愿承認這段歷史,并非全部。大多數人都知道那是個悲劇,只是在受害程度以及規模上日本有著不同的看法。”
根據兩國的規劃,兩國學者將在兩國紀念中日簽署《友好條約》三十周年的二○○八年寫出一份報告書。
至于國人最關注的中日是否會在報告中就共同歷史達成一致看法,知情人士告訴大公報記者,分析兩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就可以發現,似乎不太可能,在許多問題上,兩國的學者各有看法。
研究報告或大部分各說各話
“最有可能的形式是,最終可能形成一本紀錄雙方各自的主張和立場的報告書,而后,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下一步的研究,雙方各自尋找證據,不斷去掉第一份報告上的分歧,最終根據鐵的證據形成一部各自都認可的共同歷史報告。”知情人士說。
雖然,屆時提交的報告可能有很大部分會是雙方各說各的,但另有專家表示:“就算是這樣,也值得慶賀,至少兩國人民可以在這份報告中看到事實的真相。”
中日兩國分別委托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和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負責具體實施共同研究工作,分別成立由十名學者組成的委員會,設置“古代史”和“近現代史”兩個小組,由中日雙方輪流主辦研討會。(楊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