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時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巧婦難炊”,為何中國“有米下鍋”?
中新社昆明10月15日電 題: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巧婦難炊”,為何中國“有米下鍋”?
中新社記者 繆超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11日至15日正在中國昆明召開。盡管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方法呈現出“多樣化”態勢,但與會代表共同表示,當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缺口巨大,“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生物多樣性關系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這一觀點已成為全人類的共識。人們也認識到,地球正處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危機之中,地球生態系統隨著時間推移日益進入危險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各國的經濟所依賴的基礎正在遭到嚴重破壞。
然而,阻止生物多樣性喪失需要巨額的資金,但世人慷慨解囊的意愿并不高。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每年生物多樣性融資僅為1430億美元,但每年相關投資需求卻接近1萬億美元。兩相比較,缺口高達80%以上。
目光轉向東方。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大投入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資金,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重要保障。
2017年至2018年,中國連續兩年安排超過2600億人民幣投入生物多樣性相關工作。同時,利用財稅激勵措施,積極調動民間資本投入生物多樣性保護。去年設立的國家綠色發展基金,首期募資規模885億元人民幣。
在支持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中國也一直是強有力的支持者和貢獻者。COP15大會上,拉美和加勒比地區代表提到,中國不僅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展示了如何謀求人類文明和自然之間的生態平衡,也積極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生態多樣性保護援助。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伊麗莎白·穆雷瑪也稱,中國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中國也是公約和議定書核心預算的最大捐助國之一。
要知道,中國直至去年底才整體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為何能夠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有米下鍋”?
答案可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中獲得。中國的傳統文化積淀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萬物平等”等思想和理念體現了樸素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作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指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形象生動、言簡意賅、獨具魅力。在這一理念指引下,中國已經將生物多樣性作為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目標和手段。
中國不會選擇目光短淺的“竭澤而漁”,而是選擇細水長流的“授人以漁”,實現科學、合理和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推動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和升級,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贏。冀望以生物多樣性支撐可持續性發展,這就是中國“有米下鍋”的重要原因。
要明白,全球經濟中有44萬億美元適度或高度依賴自然及生態系統,這相當于全球GDP的一半以上,一個健康穩定的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環境對于經濟發展顯然十分重要。
要解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難題,主流化是關鍵所在。COP15與會專家指出,僅靠科學家和非政府組織去保護生物多樣性,是遠遠不夠的,亦難以獲得融資。各國必須將生物多樣性寫入發展戰略之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流,從而避免先破壞后保護,并使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進行。(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2日 09:08:4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
- 2024年12月21日 11:25:59
- 2024年12月21日 10:59:01
- 2024年12月21日 10:49:11
- 2024年12月21日 08:21:54
- 2024年12月20日 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