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鐵路:創新與中國“智造”的樣板
中老鐵路:創新與中國“智造”的樣板
廊開府與老撾隔河相望,是泰國東北部邊貿重鎮。中老鐵路即將通車讓這個口岸城市對區域互聯互通紅利充滿期待。圖為11月16日,列車駛入泰國廊開火車站。新華社記者林昊攝
◎本報記者 趙漢斌
通 訊 員 張偉明
復興號碧龍,穿越西南橫斷山區和熱帶雨林,從昆明跨過南盤江、元江、瀾滄江,沿湄公河一路飛馳向南。
沉寂的大山大河,結束了不通鐵路的歷史。通車后,從昆明市到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僅需3小時左右,到老撾萬象可朝發夕至。
據新華社消息,12月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同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通倫舉行視頻會晤,并以視頻連線形式共同見證中老鐵路通車。
穿山越嶺的隧道橋梁創造諸多第一
2016年12月,在中老兩黨兩國領導人親自決策和推動下,中老昆萬鐵路全線開工。
這條鐵路全線為Ⅰ級電氣化鐵路,設計時速160公里,線路全長1000多公里,由國內段、老撾段兩個區段組成。行經云南西部和老撾北部山區,沿途山高谷深、地質復雜,跨越湄公河等眾多水系,橋隧比國內段達到87%、老撾段達到62.7%,被稱為一條“不是穿行在洞中、就是穿行在空中”的鐵路。
玉磨鐵路隧道多數穿越斷裂帶,地質構造復雜,圍巖破碎、地下水豐富,日均涌水3萬立方米及以上的隧道就有20多座,同時集高地應力、高地熱于一體,建設難度超乎預想。
在新平隧道,施工以來累計發生41次涌突,涌突量6.7萬余立方米,417次溜坍,溜坍量5.7萬余立方米……“面對軟弱地質段的安全風險,創新是我們唯一的選擇”。中老鐵路玉磨段三標隧道局二分部項目經理周坤朋說。
通過科學分析對比,建設者們創造性地采用三臺階預留核心土帶仰拱一次開挖工法,有效控制持續變形的問題。“新工法在玉磨三標全線隧道施工中推廣,為隧道安全施工提供了寶貴經驗。”玉磨鐵路項目經理李平說。
而在超萬米的萬和隧道,建設者們創新工法,申報了8項專利。
設計、施工、監理等各方盡銳出戰,力推工藝工法創新和技術攻關,動態優化技術措施,實時解決現場難題,鐵路建設有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形成復雜隧道動態設計施工的“云南經驗”,將為川藏鐵路建設提供借鑒。
5年間,大江大河上,橫空出世的元江特大橋、阿墨江特大橋、瀾滄江特大橋等,不僅讓天塹變通途,還創造一個又一個中國鐵路乃至世界鐵路之最。
電氣化建設凝聚“智造”力量
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把中老鐵路建成‘一帶一路’、中老友誼的標志性工程”的重要批示。
“電氣化全過程數據貫通是建設的關鍵。我們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將之作為鐵路建設的新標桿進行重點打造。”在位于磨憨站的中老鐵路工程智能建造工作站,中鐵武漢電氣化局玉磨項目總工程師賴鵬向記者介紹,國內、國外段全線930公里的新建電氣化工程,正是凝聚“數字、智慧、創新、匠心”的樣板。
針對中老鐵路行經地區峽谷深切和高海拔、多地震、多熱帶雨林等特征,建設者們從BIM深化設計、數字建造管理、智能工裝研發、專業技術創新、工藝工法優化、高效運維管理方面作了創新突破。
同時,諸多高科技建造手段,也在鐵路建設史上首次應用,其中數字化貫通管理、基于北斗系統的CPⅡ施工參數一體化測量裝置、適用于鐵路隧道內高空作業的SZP-Ⅰ隧道綜合作業平臺機械,成為三大科技亮點。
“通過運用數字化管理平臺、智能化施工裝備技術,我們用不到兩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全線電氣化工程,還將給火車供電的導線設備參數控制在毫米級精度,打造了中國制式電氣化工程建設的新標桿!”賴鵬自豪地說。
11月24日,隨著中老鐵路國內段移動通信信號測試結束,全程語音通信質量平穩,移動、電信、聯通用戶手機上網速率基本達標,標志著國內段已實現移動網絡覆蓋,部分區域還能暢享5G信號的便利。
“中老鐵路不是鋪出來的,而是架出來、干出來,‘智造’出來的。”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滇南鐵路建設指揮部指揮長劉一喬說。(科技日報昆明12月1日電)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17:59:03
- 2024年12月22日 16:48:36
- 2024年12月22日 15:53:01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2日 09:08:4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
- 2024年12月21日 11:25:59
- 2024年12月21日 10: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