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短評:兼答立陶宛:為何錯誤不只在一個名稱?
(東西問)短評:兼答立陶宛:為何錯誤不只在一個名稱?
中新社北京1月7日電 題:兼答立陶宛:為何錯誤不只在一個名稱?
中新社記者 文龍杰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近日批評該國政府決定讓臺當局以“臺灣”名義開設所謂“駐立陶宛代表處”是一個“錯誤”,且表示“錯誤不在于代表處的開設,而是名稱”。
瑙塞達坦承,代表處的名稱現在成了影響立陶宛與中國關系的關鍵因素。有人不明白“一個名字關鍵何在?”。假如這種發問不是故作顢頇,那實有必要為其補一堂常識課。
“名”里乾坤大,無論中外,都對此格外重視。
中國人歷來重視“名”??鬃釉诨卮饘W生子路關于理政首先要做什么的問題時說,“必也正名乎”,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在西方,“名”則涉及“世界是什么”的問題。柏拉圖《對話錄》的《克拉底魯篇》專門記錄了克拉底魯、赫莫根尼和蘇格拉底關于“名”的對話。蘇格拉底指出,名稱須順應客體的客觀屬性,同時系為社會群體所共同使用。克拉底魯則認為名稱是認識事物的唯一途徑,因其來源于事物本身的內在性質。
“名”之所以重要,在于其連接形而下與形而上的獨特屬性。形而下,名指稱人與物;形而上,名作為概念單元是意識、觀念和思想的基石。
因此,中國經典說,“名稱者,別彼此而檢虛實者也”,“治天下之要在于正名。正名去偽,事成若化。茍能正名,天成地平?!蔽鞣揭矎娬{“名稱的某種正確性,無論是對于希臘人,還是對于野蠻人都是天賦的,對所有人都一樣”。
一旦名不正,也就是名實不符,與“名”相伴的價值觀和秩序就會隨之瓦解,“禮樂不興”,“刑罰不中”,而“民無所措手足”。也就是現代社會學所謂“失范”。
概言之,任何一個“名”都匹配著一套規范和秩序,而名實相符是維護規范和秩序的前提。“正名”“循名責實”涉及的是事實的厘清與秩序的匡正。
“形正由名,則名不可差?!笔澜缟现挥幸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的“正名”只能是“中國臺灣”,臺灣在海外設代表處,名稱只應是“臺北”。
話不妨挑明了說,臺當局在立陶宛以“臺灣”名義開設代表處,無非企圖暗度陳倉,為其“一中一臺”的圖謀打掩護,以便混淆視聽、亂中牟利。名不正言不順,故有人為臺當局此舉畫像:三分賴皮嘴臉,七分猥瑣行徑。
凡有識見的和負責任的政治家,都深知放任“名不正”的多米諾骨牌一塊塊傾倒,必將引發“禮崩樂壞”的無法收拾局面。至于那些仍持“無非就是一個名稱”觀點者,若非朽木難雕,必屬別有用心。
希望已認知“錯誤在于名稱”的瑙塞達能有糾正錯誤的行動。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所指出,“中立關系受挫的是非曲直十分清楚。為自己的錯誤行為開脫,無助于問題的解決,也無助于中立關系的改善。”
另一面,也奉勸臺當局在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客觀事實前,妄圖挾洋謀“獨”是打錯了算盤,在“名”“實”上玩花活、耍伎倆和搞小動作,那是自欺欺人,注定失敗。
看離照當空朗,掃卻了浮云障。任何“臺獨”圖謀都不可能得逞,只會遭到徹底粉碎。中國臺灣,名正言順事成,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完)
相關新聞: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17:59:03
- 2024年12月22日 16:48:36
- 2024年12月22日 15:53:01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2日 09:08:4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
- 2024年12月21日 11:25:59
- 2024年12月21日 10: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