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分享到:

        東西問|劉保獻:“北京藍”何以成為中外環境治理新范式?

        分享到:

        東西問|劉保獻:“北京藍”何以成為中外環境治理新范式?

        2022年03月09日 19:34 來源:中國新聞網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視頻:【東西問】專訪劉保獻:“北京藍”為何被聯合國譽為“北京奇跡”?來源:中國新聞網

          (東西問)劉保獻:“北京藍”何以成為中外環境治理新范式?

          中新社北京3月9日電 題:“北京藍”何以成為中外環境治理新范式?

          ——專訪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

          中新社記者 陳杭 杜燕

          北京冬奧會賽場上,中外運動員在碧藍天空下騰空翻轉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藍天,成為全球唯一“雙奧之城”北京的靚麗底色。

          從數年前深受霧霾困擾,到如今藍天成為新常態,北京以釘釘子精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日漸改善,空氣質量持續明顯提升。

        2022年2月7日,在北京首鋼滑雪大跳臺,中國選手谷愛凌參加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臺比賽。<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毛建軍 攝
        2022年2月7日,在北京首鋼滑雪大跳臺,中國選手谷愛凌參加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臺比賽。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深度解讀中國首都作為特大城市如何實現大氣污染治理的“北京奇跡”,如何為區域協同治理大氣污染打造新模式,如何為發展中國家城市提供經驗。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北京何時拉開了大規模治理大氣污染的序幕,目前治污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績?

          劉保獻:北京從1998年拉開了大氣污染規模性治理的序幕。

          面對復合型污染特點,從煤煙型污染治理,到工業、機動車、揚塵等綜合防治,北京連續實施了16個階段大氣污染控制措施、清潔空氣五年行動計劃、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和“一微克”行動,各項措施“壓茬”推進,環境效益逐步釋放。

          2013年,北京開始執行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開展環境空氣中PM2.5和臭氧監測。經過多年與京津冀及周邊省市聯防聯控、協同治理,北京各項污染物濃度明顯下降。2021年,北京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PM2.5年均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PM2.5和臭氧首次同步達標。其中,PM2.5年均濃度較2013年下降63.1%,平均每年下降7.9%,遠超發達國家城市同期下降幅度,改善速度之快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贊譽。

          二十多年來,北京地區生產總值、常住人口、機動車保有量、能源消耗都明顯增加,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藍天逐漸增多,藍天的底色越來越純。以2021年為例,北京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88天,相當于全年近八成天數為優良天,這比2013年多了112天,也就是多了近4個月。

          民眾數年前熱衷于在社交平臺“曬”藍天,現在大家對藍天習以為常,北京可以說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大氣治理成績單。

        2022年2月8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來到北京首鋼滑雪大跳臺,觀看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臺比賽。<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毛建軍 攝
        2022年2月8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來到北京首鋼滑雪大跳臺,觀看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臺比賽。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中新社記者:北京如何找到大氣污染源頭?通過哪些手段治理污染?

          劉保獻:北京大氣污染治理取得的一系列成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術創新,實現了科學治污與精準治污。

          北京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城市空氣質量預測預報體系,為開展精細化治污提供技術支撐。比如,當空氣污染即將到來時,北京可提前開展污染應對,實現削峰降速,精準管控。同時,預測預報體系也為民眾提供一個了解空氣質量狀況的平臺,協助民眾實現綠色出行。

        2015年12月,北京首次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富田 攝
        2015年12月,北京首次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與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相比,PM2.5源解析就是告訴大家環境和污染源之間的定量關系。北京從2013年以來開展了三輪PM2.5源解析,量化分析PM2.5來源組成和區域傳輸影響,這樣就能確定大氣污染治理主要對象和優先順序,為開展針對性的治霾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導,能更好地服務中長期精準治污。

          北京還建成“天空地”一體化、智能化的空氣質量網格化監測系統,就像去醫院做CT掃描,實現對所有鄉鎮(街道)顆粒物監測全覆蓋,能夠更清晰識別污染源,助力大氣污染治理。

          隨著大氣環境治理需求的調整深化,北京今后將繼續發揮好科技引領作用,不斷運用新技術提高治理水平。

          中新社記者:目前,北京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什么?呈現出哪些特大型都市典型特征?

          劉保獻:通過三輪PM2.5源解析,我們發現,作為特大型城市的北京,受氣象和地形的影響,大氣污染來源多樣并不斷出現新變化。

          總體來看,北京大氣污染來源分為本地來源和區域來源,現階段PM2.5主要來源中本地排放占六成。

          隨著治污工作的開展,北京已基本解決燃煤污染問題,逐步構建以電力和天然氣為主、地熱能和太陽能為輔的清潔能源體系。本地排放中各類來源的絕對量實現了“瘦身”。目前,本地來源以移動源、生活源、揚塵源和工業源為主,分擔率分別為46%、16%、11%、10%。

          與世界人口密集的城市一樣,移動源是目前北京PM2.5第一大來源。北京“嚴標準、促淘汰、強監管”,加上交通管控約束、經濟政策鼓勵等措施,逐步形成了“車、油、路”一體化的北京機動車排放控制體系。

        2020年5月。由國家電網北京電力公司建設的北京規模最大的集中式電動車充電站在五棵松體育中心投入使用,單日最多可提供約1300車次的充電服務。<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侯宇 攝
        2020年5月。由國家電網北京電力公司建設的北京規模最大的集中式電動車充電站在五棵松體育中心投入使用,單日最多可提供約1300車次的充電服務。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2021年,北京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印證了北京治污道路的科學有效。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北京二十年大氣污染治理歷程與展望》評估報告認為,北京在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世界上沒有其他城市或者區域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取得這樣好的成績,這其中有很多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經驗做法。

          中新社記者:從全球來看,不少大都市都經歷過空氣污染的困擾。這些城市的空氣污染治理歷程為北京提供了哪些借鑒經驗?

          劉保獻:在全世界范圍內,不同城市在不同階段大氣污染特征不盡相同,主要與階段發展、能源結構等密切相關。

          1943年,美國發生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污染源相對明確。由于洛杉磯獨特的地形和氣象條件,大量機動車使用的汽油燃燒后產生的碳氫化合物等在紫外光線照射下引起化學反應,形成淺藍色煙霧。為此,當地通過要求汽車安裝尾氣控制裝置等措施限制固定(工業)源和移動源的排放,并最終推動《清潔空氣法案》的頒布,以持續控制空氣污染。

        2019年4月的洛杉磯。<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發 盧威 攝
        2019年4月的洛杉磯。中新社發 盧威 攝

          1952年,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是煤煙型空氣污染的典型案例。當時,倫敦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大量工廠生產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廢氣難以擴散,積聚在城市上空,引發了連續數日的大霧天氣。事件倒逼英國出臺《清潔空氣法》及配套措施,調整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降低煙霧排放量。

          北京大氣污染治理要比歷史上不少發達國家城市更加復雜與艱巨,既有煤炭污染特征,也有機動車污染特征。北京通過借鑒發達國家的治污經驗,并根據本地污染特征,從煤煙型污染治理到工業、機動車、揚塵等綜合防治,實現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北京奇跡”。

          中新社記者:北京大氣污染治理用20年的時間走完了倫敦用30年、洛杉磯用60年才走完的路程。您認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是否可以兼得?北京治污之路能為世界其他城市提供什么經驗?

          劉保獻: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相信每一位在北京工作、生活的人,都親身體會到這幾年北京的藍天越來越多。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北京形成了一系列制度體系,通過馳而不息、久久為功的不懈奮斗,齊抓共管、多元施治的有力舉措,攻堅克難、科學施治的創新精神,全民共治、區域協同的治理體系,北京的重污染天數減少、優良天數增加,為全球治理大氣污染貢獻了“北京經驗”,更為民眾營造更加清新的空氣環境。

        2021年5月,市民在北京北海公園健身。<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盛佳鵬 攝
        2021年5月,市民在北京北海公園健身。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除了“人努力”,這些年北京氣象條件相對是有利的,可謂“天幫忙”。但是北京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環境總量,氣象條件存在波動,從空氣質量首次達標到逐步實現穩定達標,還存在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無法畢其功于一役。

          下一階段,北京既需要堅持不懈開展減排工作,也需要區域協同治理,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穩固大氣污染治理成效,達到預期目標。(完)

          受訪者簡介:

          劉保獻,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正高級工程師。工作期間,負責、參與制定國家環境監測標準20余項,發表論文100余篇,獲得專利100余項。獲第一屆北京市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第一名、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等;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北京市先進工作者”“首都勞動獎章”“北京青年五四獎章”“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國家環境保護專業青年拔尖人才”“國家環境監測‘三五’人才”等榮譽稱號。

        【編輯:陳文韜】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網站地圖
         | 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色欲_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_欧美一级高清片在线观看_99国严欧美久久久精品l5l
          <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 | 亚洲自拍中文字幕在线 | 久久Aⅴ这里有精品免费看 永久字幕天天综合 |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69 | 久久精品日韩AV一二区 | 亚洲日韩欧美中字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