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戰“疫”,全球尋何新“利器”?
(聚焦博鰲)科技戰“疫”,全球尋何新“利器”?
中新社博鰲4月22日電 (謝雁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以來,探討應對之道的聲音不斷。
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病毒監測、疫苗研發生產、診斷治療……在戰“疫”的多個關鍵環節中,科技都是制勝“利器”。正在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上,各方紛紛提出利用科技戰“疫”的新思路。
從德爾塔到奧密克戎,病毒變異速度之快,給全球衛生系統帶來新挑戰。對此,馬耳他副總理兼衛生部長克里斯·費恩表示,全球預警機制尤為重要。
洛克菲勒基金會主席拉吉夫·沙阿介紹說,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了流行病預防研究所,“我們努力建立一個全球早期預警系統,以便迅速發現新的變異株,并快速阻斷傳播”。
“我們致力于提升對新冠病毒基因組變異監測的能力,同時分析廢水、旅行信息、消費者信息等非傳統數據。”拉吉夫·沙阿說,希望更多機構能加入數據共享,以共同防范和化解危機。
深圳康泰生物總裁苗向也指出,如果有全球共同監測機制來預測下一年度可能流行的毒株,并進行疫苗統一分發,全球聯合抗疫將邁出重要一步。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未來需要研發出能夠更好地預防新冠病毒感染和傳播的疫苗。
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疫苗研發專班工作組組長鄭忠偉在會上介紹說,中國已實現新冠病毒疫苗5條技術路線臨床試驗全覆蓋,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單價及多價疫苗研發已取得積極進展。
“按照當前全球研發的進度來看,即使在各國政府緊急批準之下,也很難趕上變異株的變異速度。”苗向認為,新冠疫苗研發還需全球同策同力,應建立疫苗研發生產的全球協同機制。
疫苗研發之后,能否科學、有效地接種是環環相扣的問題。當前全球“免疫鴻溝”仍然顯著存在,如何提升發展中國家的疫苗接種率?
在疫苗援助之外,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及中國總裁王磊強調疫苗技術轉讓。“本次疫苗接種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要盡可能讓疫苗就近在有能力的國家進行生產,同時盡可能做技術轉讓,以此實現全世界最大范圍供應。”王磊說。
新冠疫苗技術轉讓提升發展中國家疫苗“造血”的能力。早在今年2月,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就宣布,包括埃及、肯尼亞、尼日利亞等在內的6個國家成為“新冠疫苗技術轉讓中心”的第一批受援國,將獲得在本土生產mRNA新冠疫苗所需技術。
在推進發展中國家疫苗本地化生產中,中國一直發揮著積極作用,推動構筑全球免疫屏障。中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副署長鄧波清在年會期間介紹說,目前中國已相繼向20多個國家轉讓技術并合作生產疫苗,在海外形成了10億劑的新冠疫苗年產能。
去年6月,巴基斯坦國家衛生研究所正式發布本地灌裝生產的中國康希諾新冠疫苗,首次實現新冠疫苗本地化生產。據了解,截至2022年3月,中巴合作生產的PakVac疫苗總產量突破2000萬劑。
隨著各國疫苗接種速度逐漸加快,“疫苗護照”給跨國旅行重新“正常化”帶來希望。“疫苗護照”是受國際認可的新冠疫苗接種證明,可以說,是一張電子健康通行證。
博鰲亞洲論壇理事、泰國前副總理素拉杰指出,當前國際上沒有統一標準是“疫苗護照”的困局。在“疫苗護照”的反對者看來,保護隱私也是一大難題。
素拉杰認為,可以基于區塊鏈技術,建議區域應用系統,各國在旅客出發72小時之前,將其疫苗接種信息、健康信息上傳至系統,系統實時跟蹤旅客癥狀。政府不擁有這些信息,旅行結束后,旅客可自行刪掉。“通過技術能夠增強互信、重塑旅游業,促進各國經濟復蘇。”(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22日 12:50:05
- 2025年04月22日 10:39:13
- 2025年04月22日 10:34:41
- 2025年04月22日 07:59:47
- 2025年04月22日 07:42:04
- 2025年04月21日 18:42:51
- 2025年04月21日 18:18:55
- 2025年04月21日 17:01:25
- 2025年04月21日 16:41:33
- 2025年04月21日 16: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