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 | 溫鐵軍:“張謇精神”有何現實意義?
中新社北京6月11日電 題:溫鐵軍:“張謇精神”有何現實意義?
中新社記者 陳溯
張謇是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一生創辦了30多家企業、上百所學校,他把救國濟民放在首位,堅持以德興商,奉行正確的義利觀,是中國民族企業家的代表和典范。
“張謇精神”是什么,與現代西方商業精神有何異同?在當今社會,“張謇精神”有何現實意義?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就此專訪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
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張謇精神”是如何形成的?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
溫鐵軍:張謇既是中國近代工業史上第一個“社會企業家”,也是清末狀元,這二者相輔相成就是“儒商”——他具有深厚的國學功底和傳統文化底蘊,作為企業家的行為與他的學識和思想有著必然聯系。
1882年朝鮮壬午事變之前,張謇曾以“理畫前敵軍事”隨北洋水師前往援護,這一年他29歲。因此,張謇比一般人更深刻地了解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瓜分所形成的半殖民地的狀況。1894年甲午戰敗,這一國恥對張謇造成了巨大影響,此后張謇憤而辭官,回鄉辦廠。
回鄉后,張謇興辦大生集團,意在發展社會事業,而不以資本來追求個人利益,實現了當時南通“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
中新社記者:“張謇精神”與現代西方商業精神有哪些異同?
溫鐵軍:從洋務運動起,中國地方當局開始以富國強兵為動機創辦企業,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開始轉為官商合辦,張謇是官商合辦這一批企業家中的代表。官商合辦從財產關系上決定了這批企業家不可能是純粹的私人企業家,張謇創辦企業的機器設備是洋務運動時期留下來的,并成為大生集團的官股。因此,大生集團是官商合辦的典型,若用后來的概念則是“公私合營”的典型。
近代企業家屬于新生資產階級,在那個年代是革命階級,具有階級革命的政治性。
因此,從中國近代企業的誕生背景來看,中國的民營經濟或私營企業從根源上就不可能是西方教科書中所說的“企業家就是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群體”,以張謇為代表的企業家在其行為上也不同于一般教科書所定義的私人企業家行為。某些自說自話的西方學者或許并不了解中國有這樣一批如張謇一樣的企業家,這部分企業家從中國近代工業形成伊始,就不以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目的,不僅有很強的思想性,而且有階級革命的政治性。
中新社記者:“張謇精神”有哪些精神內核,當今企業家可以從張謇身上學到什么?
溫鐵軍:張謇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強調“村落主義”,主張地方自治。他將所有的企業收益都用于“在地化”的社會事業建設。張謇“村落主義”思想指導的地方建設成績斐然,南通成為清末民初的地方自治模范縣,社會事業得到非常全面的發展,無論是教育醫療、民政救助,還是男女平等、婦女教育,以及科學技術、體育、公園、博物館、圖書館、劇院等等所有社會文化事業都得到了超前的發展。
為提高農民和農業的組織化,張謇并不像今天有些企業那樣,到農村直接占有農民的資源、把農民排除在外,而是一方面搞“公司+農會”發動農民、組織農會與墾牧公司互動,另一方面搞“公司+農戶”通過“廠紗戶織”將工業與農民家庭手工業有機整合,由工廠出紗、農民織布,將產業發展與農民收入提高、男耕女織的傳統結構結合起來。這種工農互動、以工補農的做法對當今的“產業興旺”也有現實意義。
張謇的制度創新,體現了2500年前孔夫子在《禮運大同篇》中所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在清末民初的南通,張謇將孔子的理想和當代的“三共(共生共享共治)”基本都實現了,當今中國所追求的共同富裕、城鄉融合、包容性發展等,在張謇時期的南通都有所體現。
張謇最可寶貴的精神遺產是“大公無私”,從1895年創建大生集團到1926年去世,前后經歷了30多年的時間,張謇不僅沒有追求私人資本收益,還因為發展當地社會文化教育等公共事業而欠了很多債。因此,我們把張謇稱作“沒有一分錢私人資本收益的資本家”。當今企業家應該學習張謇努力做一個社會企業家。
中新社記者:“張謇精神”有怎樣的時代意義?張謇創辦企業的“在地化”原則在創建“雙循環”新格局的背景下有何意義?
溫鐵軍:張謇的產業“在地化”和多業態融合發展的經驗,在當下的新階段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張謇建立起多業態融合、全面系統的發展模式,提出“設廠之所,必度廠之四面生貨所產”。從他的經驗看,土產土銷是“在地化”內循環的構建機制,不僅創辦了加工業,而且發展了原材料生產,建起了碼頭倉庫的物流業;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產業鏈的形成,又推進了金融業和保險業的建設。這種綜合性的產業集團可以推進社會企業成本控制,形成比較優勢,在今天的人們看來也并不遜色。
當下,中國正構建以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要貫徹中央倡導的“產業留在縣域”就得學習張謇“在地化”發展理念,提升縣域產業鏈的韌性。同時,在今天金融業、保險業日漸異化于實體的趨勢之下,企業家們也應該借鑒張謇推進縣域產業綜合發展的有益經驗。
此外,張謇的經驗也提示了發展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的重要性,大生集團的勞工素質高于其他地方和其他產業,乃至于殘疾人勞工都是受過教育的,社會綜合發展和產業綜合發展構成了良性互補關系,同時,社會綜合發展也帶來了一方的安定與團結。(完)
受訪者簡介:
溫鐵軍,1951年生于北京,曾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農村經濟與金融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首任院長,現任暨南大學鄉村振興學院首席研究員,兼任多所高校特聘教授、多個地方鄉村振興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領域涵蓋發展中國家比較研究、國情與增長、制度變遷、鄉村治理與鄉村建設以及農村財稅金融改革等。
相關新聞: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17:59:03
- 2024年12月22日 16:48:36
- 2024年12月22日 15:53:01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2日 09:08:4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
- 2024年12月21日 11:25:59
- 2024年12月21日 10: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