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到一” 創新不輟
【奮斗者 正青春】
浩瀚星空,無垠探索。
連日來,神舟十四號成功飛天的消息讓全體中華兒女雀躍不已。但有一群年輕人,卻因此壓力倍增,每天睡覺的時間更少了,投入工作的時間更長了。
這是因為,神舟十四號任務期間,將把中國空間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而這群開啟“工作狂”模式的年輕人,正是研制國家太空實驗室的主力軍——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集成技術中心團隊。
“空間科學與應用的核心,就是探索未知、創新先行。我們的工作,完全是‘從0到1’的過程。”集成技術中心主任、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王珂說,10年前剛接到任務時,團隊平均年齡不足30歲,大家甚至不知道太空實驗室應該長成什么樣。
由于西方技術封鎖,中國一直不能使用國際空間站的太空實驗室。“這也正是團隊燃起斗志的原因所在。”集成技術中心科學實驗柜主管設計師唐善平說,“從‘兩彈一星’開始,越封鎖越突破,已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傳統。”
“與國際空間站的太空實驗室相比,我們的難度更大。”王珂介紹,部署了31臺科學實驗柜的國際空間站規模是423噸,而部署了25臺科學實驗柜的中國空間站規模僅為180噸。“一個科學實驗柜,相當于把一個地面實驗室搬進太空,其復雜程度不亞于一顆衛星。”他強調,“這意味著,我們的科學實驗柜必須自重更輕、功能更強。”
10年來,團隊一直在科研“無人區”中探索、突破。“每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科學載荷都幾乎全新,都是‘從0到1’的創新之路。”唐善平說,“無經驗可借鑒,一個看似很小的問題,往往要經過上百次嘗試和實驗,才能有一個定型的設計。”
對此,團隊成員郭棟才深有同感。作為空間應用系統上下行與在軌存儲裝置項目負責人,他遇到過多次技術瓶頸。比如,一個用于儲存低溫樣品的在軌實驗裝置,用了保溫材料,就容易破裂,用了抗壓材料,卻不能保溫,終于找到合適的新材料,工廠又不會加工……“前后折騰了半年,才做出來。”郭棟才說,“而這樣的情形,就是我們工作的日常。”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經過無數次試驗迭代、攻堅克難,團隊突破30余項關鍵技術,將科學實驗柜的重量減半,實現載荷承載比超過國際水平兩倍以上,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22年3月23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在“天宮課堂”第二課上,首次向世界展示了“高微重力科學實驗柜”和“無容器材料實驗柜”,受到全球矚目。
十年磨一劍。“這兩個科學實驗柜,就是我們團隊第一批完成的成果。”集成技術中心應用流體回路主管設計師凡煉文說,首批實驗柜如期交付使用的背后,有一個集體沖鋒陷陣的故事。
2020年9月30日凌晨,天和核心艙里的三個科學實驗柜開始進行最后的狀態設置和測試。團隊要完成對百余臺套設備、幾百個工序的裝配調試,還要對數百個工況進行測試確認。但根據進度安排,留給他們的時間只有8.75天。
“奮斗是青春最亮的底色,行動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礪。”凡煉文至今記憶猶新,“團隊迅速組織了青年突擊隊,整個國慶假期晝夜奮戰,以小時為單位,倒排工作計劃,爭分奪秒,全力沖刺。”
“那幾天,大家吃住都在辦公室,困了就找個角落瞇一會兒。”作為團隊最年輕的成員,90后李振祥當時剛剛畢業。他為同事們的拼搏精神所折服:“所有人像釘子一樣釘在自己的崗位上,最終以零誤差按時完成了任務。”
2021年4月,天和核心艙帶著首批三個科學實驗柜成功飛天。團隊成員卻更加忙碌了——2022年下半年,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將攜帶12個科學實驗柜發射入軌,與天和核心艙共同組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
蒼穹逐夢,心系家國。“地面測試大廳墻上有20個大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這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勠力前行的力量源泉。”李振祥說,“在這個團隊里,我深切感受到,一個人的青春,只有融入國家民族的事業中,才能煥發出璀璨的光彩。”
(本報記者 羅旭)
- 專題:奮斗者·正青春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2日 09:08:4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
- 2024年12月21日 11:25:59
- 2024年12月21日 10:59:01
- 2024年12月21日 10:49:11
- 2024年12月21日 08:21:54
- 2024年12月20日 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