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馬嘉蘭:當代中國女性有著怎樣的國際Style?
(東西問)馬嘉蘭:當代中國女性有著怎樣的國際Style?
中新社北京7月3日電 題:當代中國女性有著怎樣的國際Style?
——專訪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副教授馬嘉蘭
作者 柴敬博
6月5日,中國首位飛天的女航天員劉洋再次出征,搭乘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抵達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開始為期6個月的太空任務;神舟十三號女航天員王亞平也在浩瀚宇宙留下了中國女性的身影。她們無不向世界展示了當代中國女性的力量。
當代中國女性有著怎樣的國際形象?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文化與傳播系副教授馬嘉蘭(Fran Martin)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表示,中國女性向世界所展現出來的自信、才華、擅于表達以及深入思考的能力正在打破西方對中國女性的刻板印象,她們正在被世界看見,在國際舞臺上閃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你認為當代中國女性具有哪些特點?她們給你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
馬嘉蘭:一種新型的中國女性形象表現為:有志向、受過高等教育、國際流動性強。她們摒棄了“應按時結婚生子”的傳統思想,更加專注于個人的自我發展。因為中國的中產階層日益壯大,這種繁榮景象為中國女性帶來了巨大的益處。
根據中國教育部的統計,約六成海歸是女性,這首先證明了近幾十年來中國對女性教育的巨大進步。過去幾年,我跟蹤研究了56名赴澳中國女性留學生和她們的家庭成員。
據研究,我對中國改革開放之后在社會經濟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了全面的認識。1979年以來,中國的中產階層群體大量增長,尤其是中國女性群體,她們的生活水平以及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這得益于中國經濟社會的繁榮。
在我的研究中,56名中國女性留學生的父母有一部分出生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困難時期。例如,一名研究對象的父親出生于中國農村,他在20世紀80年代通過在路邊賣蔬菜賺到了第一桶金。30年后,這位父親通過努力讓生活變得富裕,成為中國新一批中產群體,從而有能力讓女兒走向世界接受國際化的多元教育,像這樣的勵志故事非常了不起。
中新社記者:有些西方媒體會呈現出負面和消極的中國女性形象,影響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女性的認知和判斷。如今有更多中國女性留學海外、閃耀國際舞臺,她們如何影響西方世界對中國女性形象的傳統認知?西方世界認知中的中國女性形象是如何變遷的?
馬嘉蘭:從歷史角度出發,至少可以說中國女性形象在西方媒體報道中是有問題的。它們經常以東方主義(Orientalist way)把中國女性描繪成“順從、卑微、符合傳統性別角色的美女”,或者是兇悍、霸道、強勢的“dragon ladies”(對東亞女性的偏見、刻板印象,來源于20世紀30年代美國漫畫《特里與海盜》)。這些刻板印象和極不尊重的觀點會給生活在西方世界的中國女性來帶來一些麻煩。不幸的是,它們(西方媒體)仍然塑造出了西方世界看待中國女性的方式和假設。
然而,隨著更多中國女性留學海外,我們在大學課堂上看到了大量的中國年輕女性,她們是如此才華橫溢、自信、擅于表達與深入思考,我認為那些刻板印象正受到強烈沖擊。我也希望全球的高校員工和學生們能夠心懷感激,因為他們有幸與這些杰出的中國女性接觸。
中新社記者:女性形象是國家形象的一個側面。東西方之間,女性形象的發展變化存在哪些異同?
馬嘉蘭:我一直特別佩服中國對女性社會地位提高的努力,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大男子主義和父權主義仍然存在。在西方歷史上,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發生了幾次女權主義斗爭,并一直持續到今天。每個國家的情況都不一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芬蘭、挪威、瑞典等)在性別平等上的成就遠遠領先于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當然,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等亞洲國家的婦女也沿著自己的道路努力爭取女性平等。
在任何情況下,政府主導的改革對于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都至關重要。我們需要強有力的、可執行的立法和國家支持來打擊就業市場中的性別歧視和男性特權;在家庭方面,通過政府支持為父親和母親提供育兒假,以及政府補貼育兒,讓婦女在生育后重返工作崗位;在教育方面,規定在學校教授性別平等原則;整個社會中,在任何領域對性別歧視進行法律制裁。多年來,女權主義者一直在努力改變相關立法和政府結構,以及更廣泛的社會態度,以支持女性平等。每個國家都需要繼續努力,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中國關于“女性”題材的文學、影視作品、社會話題增多,現代西方藝術作品中對女性的描寫也更加多元,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馬嘉蘭:我認為就中國而言,以女性為中心的娛樂媒體的興起可能是對我之前討論的新型中國女性形象的回應。
例如,現在越來越多電視劇、小說和電影,聚焦成功的職業女性。許多年輕女性看到自己的經歷反映在這些藝術角色中,媒體制作人也有意識地將這些女性作為這類敘事的目標受眾。
目前在中國社會,女性在性別認同上面臨著諸多矛盾,某些有影響力的聲音試圖說服她們“傳統的”價值觀是最好的,成年女性的身份應該由照顧家庭工作的奉獻來定義;另一方面,其他人則認為,女性有能力而且應該通過獨立自主追求自己的事業、生活目標和愿望、夢想來定義自己。一些流行媒體——例如關注女性的電視和廣播節目,試圖幫助女性在自己的生活中駕馭復雜且緊張的性別關系。
中新社記者:當今全球女性意識崛起,對“性別刻板印象”的偏見被越來越多的人抵制。如何真正實現性別平等?
馬嘉蘭: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實現了完全的性別平等,實現真正的性別平等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資本主義國家的長期經驗告訴我們,市場經濟自然不會鼓勵性別平等。因此,政府必須干預以促進性別問題上的正義。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存在著與性別相關的問題,包括“性別歧視、性騷擾、求職就業市場中的雙重標準”等。性別偏見在當下經濟社會發展時期的影響仍存在,它無疑破壞了女性對挑戰傳統父權、提高自身話語權的積極作用。比如在就業市場中,尤其是私營企業對女性仍有些性別偏見,雇主會認為這些單身女性很快就會結婚生子,雇主則不得不承擔她們的產假費用,這導致許多雇主公開表示更喜歡男性求職者而非女性,許多才華橫溢的女性畢業生無法得到一份完全有能力勝任的工作。我認為這種情況值得注意,打破刻板印象的道路也很漫長,但我也相信未來一定會有所改變。(完)
受訪者簡介:
馬嘉蘭(Fran Martin),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文化與傳播系副教授、博士、作家。其研究集中在當代中國在電視、電影、文學和其他形式的文化生產,專攻跨國流動和表現以及性別與性文化。目前在主持一項為期5年的“ARC Future Fellowship”研究項目,旨在研究國際社會上中國青年女性形象和社會地位變化。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17:59:03
- 2024年12月22日 16:48:36
- 2024年12月22日 15:53:01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2日 09:08:4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
- 2024年12月21日 11:25:59
- 2024年12月21日 10:59:01